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一本书主义与急功近利

2010-04-13 18:55:0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 朱晓剑


    某次跟书友在网上闲聊,他问:“你喜欢读什么书?”“什么都看一点”。我冲口而出。他很惊奇地说:“这不是很杂乱,好书坏书都看,那不是浪费很多时间。”确实如此,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与睡觉、吃饭基本同行,稳排三甲的位置。这位书友劝导我:“要是好好读一本书,经典的,认真地钻研下去,大可以有了不起的成绩。”他还举了王得后先生一辈子熟读《鲁迅全集》,一不小心就读成专家的例子。
    这样的论调我听了不少,与其广博,不如专注嘛。但我认为,如果只是在一个领域打转转,不去读其他的书,可能无法成为专家,即便是专家,大概也只是“一本书专家”。更何况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一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在看待人情世故上可能就不够豁达,或者说,可能会影响他对一些人事的基本判断,那么触类旁通就更是遥远的事情了。
    其实,在欧美教育界,人文教育十分受重视,读历史读哲学的人比比皆是,不一定非得去读技术学电脑。而我们呢,往往一上来就是就业压力啊、生存艰难啊……之类的说教,恨不得一下子就成为成功人士,这与我们当下急于求成成为一种趋势的社会环境类似。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氛围让读书变得极端功利,总是眼于能不能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读一本书就够了”的想法。
    又有人说,书不在多,能读懂就好。问题是,不多读几本书,怎么能知道书的好坏呢?不多读几本书,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在书海中,需要遨游一番才能体味出书的真谛,这就好比我们的生活,不经历一番波折就总觉得甜蜜很遥远。事实上,你可以读卡佛,可以读春上春树,亦可以读经济学,甚至哲学逻辑学之类,说到底,如果能懂得它们之间的桥梁,那就了不起了。
    通识与常识,不是一两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只有通过不同的阅读比较,才有可能发现些许生活的秘密——其实,那些所谓的道理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中,而真正需要的是发现它的美丽。简单的说,那就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