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1号文件直面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2-02-21 23:07:42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月15日,聊城1号文件公布。从中央到山东省,再到聊城市的1号文件,农业科技一时间成了最为火爆的词。
    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在于转化环节的“最后一公里”,科技与农业的联姻迫在眉睫。


【一个样本】科技改变生活,盐碱地长出了有机菜
    在东阿县大桥镇赵庄村东南,曾有一片荒芜的田地。这片地盐碱化严重,一度寸草不生。而现在,这片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韭菜,别小看这些韭菜,他们可是身价不菲的有机绿色蔬菜,甚至有人从上海赶来购买。
    14日上午,记者来到东阿县大桥镇赵庄村(原名井绳赵)有机韭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临近韭菜生产基地的是一片鸭舍。据大桥镇赵庄村村支书、井绳赵有机韭菜基地负责人之一赵学刚介绍,整个韭菜基地是一个小的生态链,鸭舍中产生的鸭粪经过沼气处理,产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韭菜生长的肥料。
钻进不足一米高的大棚,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韭菜,村民正在收割。在大棚的一侧,有已经被撤掉的防虫网。赵学刚说,因为不能打农药,韭菜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这种防虫网和粘虫板来防虫。“过年的时候,韭菜卖到了30元/斤,而且割下来就有人抢着买。”


【一种机制】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双方共同协作
    赵庄有机韭菜的种植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技术员们曾分头到全国各地有机蔬菜基地考察,并同市农科院、山东农业科技大学、河北农科所的相关人员,就防虫、韭菜生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作了交流。农业的问题需要科技来解决,科技的成果需要农业来实践。赵学刚坦言,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单靠传统种植经验无法突破的难题,比如韭菜的防虫问题等。为此,市农科院教授赵荷仙等人多次走到田间地头研究考察。
像赵庄这样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在聊城并非个例,在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不足和劳动力出现紧缺趋势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聊城1号文件中也提出,要统筹聊城市农科院、聊城大学、科技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科研力量、科技装备和基础设施,强化各种科研力量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构建农业科技联合协作的体制机制。这一切都在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作铺垫。


【一个难题】科技转化率低,“最后一公里”亟待解决
    赵学刚透露,目前,在有机韭菜生产基地,仍采用传统的铺水袋子灌溉的方式,不仅加重了生产成本,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据了解,井绳赵有机韭菜基地接下来将与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一些大学的农学院联合研究改进传统灌溉方式,使韭菜的灌溉朝滴灌的方向发展。“这需要科技和农业的联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不得不承认,现在科技转化率低,确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这直接导致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
    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强调农业基层推广体系能力建设,而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村民李轩民也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家里种了几棵苹果树,曾经听过不少讲座,也看过书,请教过技术员,但苹果的产量一直不高。”
“农业是最讲实用的,科技信息光靠灌输可不行,最后还得让农民接受。”一名基层科技推广工作者说,怎样将技术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财富,决不是开个讲座、做点宣传那么简单。(陈 婧  张 娜  雷 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