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使得枫桥,寒山寺也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老师们对这首诗的解释是这样的: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种朦朦胧胧的凄凉意境简直美的令人无法用言语表达。《枫桥夜泊》成了枫桥、寒山寺的名片,使一座普通的石拱桥和千年古刹名满天下;去听寒山寺的钟声,也成了苏州的旅游热点。
笔者去苏州旅游,专门游览了这慕名已久的枫桥和寒山寺,才知道这里面存在很大误会:这首诗第一个字就写错了,寒山寺前面是座“封桥”,它不过是一非常普通的石拱桥,两岸也没有枫树。这里原是水路交通要道,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骚扰,每到夜晚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此桥名“封桥”。 张继的诗出名后,这寂寂无名的石拱桥从此改名 “枫桥”。据(宋)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 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 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一首诗,改变了封桥的桥名,这便是文学作品的魅力;第二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后人解释也错了:“江枫”并非是江边的枫树,而是这附近的两座桥:“江村桥”和“封桥”。“愁眠”,更不是“船上的客人傍愁而眠”。而是寒山寺旁的一座山“愁眠山”; “夜半钟声到客船”也理解错了,寒山寺建寺以来,并无撞击“午夜钟”“无常钟”的惯例。这“夜半钟声”乃是知客僧敲打的“迎客钟”,犹如鸣响礼炮,也是全院僧徒的紧急集合令,速速起身,迎接达官贵人来进香礼佛。
张继这首小诗流传千古,如果不是历史学家严密考证,后人恐怕还在以讹传讹,闹出一出出笑话。
由此,想到了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对老济南城的描述:“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更为有趣” 很多外地人因刘鹗对济南的绘声绘色的描述,知道了泉城,甚至千里迢迢来到济南要亲眼目睹老残所描绘的不似江南,胜似江南的济南秀丽景色。作为一个生于此长于此的老济南人,真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也真的感谢刘鹗先生对济南所做的贡献。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百年来,这句话已经成了济南的特色名片,四海传扬,引来无数的赞誉之词。笔者看过许多描写济南风情的文章,里面绝大多数都在引用这句话来赞美济南。也正因此,柳成了济南的市树。
可以说,许多人对济南的美好印象,不是那平地涌流的清澈泉水,就是那迎风飘洒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翠柳。说到此,作为一个对济南民俗略有了解的老济南人,不得不几句话。“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顾名思意,当年的济南到处都有泉水,到处都是杨柳飘拂。泉不必说了,济南的泉肯定是举世无双的。至于说到柳,倒很有必要更正一下。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济南很多地方栽满了柳树,但历史上并非如此,济南多水,泉边湖畔多有柳树,但这并不能说济南“户户垂杨”,为什么呢?因为济南的民俗决定了济南人忌讳在房前屋后庭院里栽种柳树。济南有句俗话“前不栽桑,后不种柳,院里不种鬼拍手(杨树)”:“桑”与“丧”同音;济南旧风俗,家里老人去世,孝子手里的哭丧棒是柳木棍做的;杨树叶子茂密,夜半风大吹的杨树叶子哗哗乱响,令人感觉瘆的慌。月黑风高,有贼人作案,这种声音也容易为贼人提供掩护;也有说柳树不结籽,家中植柳就会没有男孩后代;还有说“后溜(柳)”会跑光了财气······
总之,济南人忌讳这些东西,在庭院里不种桑树、杨树,也不种柳树。还有,柳树易招虫,寿命短,经济价值不大,也是大家不喜欢种柳树的原因。济南人在院子里大多种石榴,香椿,葡萄,丝瓜,榆树等一些经济实用的树木。
当然,一些达官贵人的府邸有花园池塘,在池畔栽种柳树点缀风景很普遍,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花园不是住宅,当另作别论。
“前不栽桑,后不植柳”不但济南,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忌讳。当然,今天来看,这些忌讳都属于封建迷信,不该提倡,但它反映了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就是说,过去,济南人是不会在自己的住宅或房前屋后栽种柳树的。
大明湖畔有很多柳树,所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之说。建国前,大明湖不是公园,湖周围有许多街巷,如临湖街、顺贡街、抱厦街、司家码头、汇泉寺街、学院街、北门里街、阁子前街、阁子后街、阁子西街、东西历山街、南北历山街道、北门里街、高祥后街、东城根街等,如今,这些老街巷都扩入了大明湖景区,这些街巷几乎都没有树,更没有柳树,以“秋柳”著称的秋柳园街,枉称秋柳却没有一棵柳树。
至于刘鹗为何写了那句“户户垂杨”,笔者认为,一是济南多泉水,泉边湖畔确实有许多柳树,给刘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二,刘鹗不是济南人,在济南呆的时间也不长。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来济南,光绪十九年(1893)离开,在济南生活了约三年的光景。《老残游记》创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也就是说。刘鹗是在离开济南近十年后创作的《老残游记》。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退、模糊,他可能把在泉边湖畔看到的栽满柳树的景色想象成了整个济南城的特色;还有就是艺术的夸张,毕竟《老残游记》是文学创作,可以进行艺术夸张,而不必像历史书籍一样那么严肃,刻意去追求其真实性。
所以说,当年刘鹗那句“户户垂杨”,不过是虚构,是艺术的夸张,按济南民俗来说,则是一个谬误。(王 军)
笔者去苏州旅游,专门游览了这慕名已久的枫桥和寒山寺,才知道这里面存在很大误会:这首诗第一个字就写错了,寒山寺前面是座“封桥”,它不过是一非常普通的石拱桥,两岸也没有枫树。这里原是水路交通要道,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骚扰,每到夜晚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此桥名“封桥”。 张继的诗出名后,这寂寂无名的石拱桥从此改名 “枫桥”。据(宋)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 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 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一首诗,改变了封桥的桥名,这便是文学作品的魅力;第二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后人解释也错了:“江枫”并非是江边的枫树,而是这附近的两座桥:“江村桥”和“封桥”。“愁眠”,更不是“船上的客人傍愁而眠”。而是寒山寺旁的一座山“愁眠山”; “夜半钟声到客船”也理解错了,寒山寺建寺以来,并无撞击“午夜钟”“无常钟”的惯例。这“夜半钟声”乃是知客僧敲打的“迎客钟”,犹如鸣响礼炮,也是全院僧徒的紧急集合令,速速起身,迎接达官贵人来进香礼佛。
张继这首小诗流传千古,如果不是历史学家严密考证,后人恐怕还在以讹传讹,闹出一出出笑话。
由此,想到了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对老济南城的描述:“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更为有趣” 很多外地人因刘鹗对济南的绘声绘色的描述,知道了泉城,甚至千里迢迢来到济南要亲眼目睹老残所描绘的不似江南,胜似江南的济南秀丽景色。作为一个生于此长于此的老济南人,真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也真的感谢刘鹗先生对济南所做的贡献。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百年来,这句话已经成了济南的特色名片,四海传扬,引来无数的赞誉之词。笔者看过许多描写济南风情的文章,里面绝大多数都在引用这句话来赞美济南。也正因此,柳成了济南的市树。
可以说,许多人对济南的美好印象,不是那平地涌流的清澈泉水,就是那迎风飘洒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翠柳。说到此,作为一个对济南民俗略有了解的老济南人,不得不几句话。“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顾名思意,当年的济南到处都有泉水,到处都是杨柳飘拂。泉不必说了,济南的泉肯定是举世无双的。至于说到柳,倒很有必要更正一下。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济南很多地方栽满了柳树,但历史上并非如此,济南多水,泉边湖畔多有柳树,但这并不能说济南“户户垂杨”,为什么呢?因为济南的民俗决定了济南人忌讳在房前屋后庭院里栽种柳树。济南有句俗话“前不栽桑,后不种柳,院里不种鬼拍手(杨树)”:“桑”与“丧”同音;济南旧风俗,家里老人去世,孝子手里的哭丧棒是柳木棍做的;杨树叶子茂密,夜半风大吹的杨树叶子哗哗乱响,令人感觉瘆的慌。月黑风高,有贼人作案,这种声音也容易为贼人提供掩护;也有说柳树不结籽,家中植柳就会没有男孩后代;还有说“后溜(柳)”会跑光了财气······
总之,济南人忌讳这些东西,在庭院里不种桑树、杨树,也不种柳树。还有,柳树易招虫,寿命短,经济价值不大,也是大家不喜欢种柳树的原因。济南人在院子里大多种石榴,香椿,葡萄,丝瓜,榆树等一些经济实用的树木。
当然,一些达官贵人的府邸有花园池塘,在池畔栽种柳树点缀风景很普遍,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花园不是住宅,当另作别论。
“前不栽桑,后不植柳”不但济南,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忌讳。当然,今天来看,这些忌讳都属于封建迷信,不该提倡,但它反映了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就是说,过去,济南人是不会在自己的住宅或房前屋后栽种柳树的。
大明湖畔有很多柳树,所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之说。建国前,大明湖不是公园,湖周围有许多街巷,如临湖街、顺贡街、抱厦街、司家码头、汇泉寺街、学院街、北门里街、阁子前街、阁子后街、阁子西街、东西历山街、南北历山街道、北门里街、高祥后街、东城根街等,如今,这些老街巷都扩入了大明湖景区,这些街巷几乎都没有树,更没有柳树,以“秋柳”著称的秋柳园街,枉称秋柳却没有一棵柳树。
至于刘鹗为何写了那句“户户垂杨”,笔者认为,一是济南多泉水,泉边湖畔确实有许多柳树,给刘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二,刘鹗不是济南人,在济南呆的时间也不长。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来济南,光绪十九年(1893)离开,在济南生活了约三年的光景。《老残游记》创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也就是说。刘鹗是在离开济南近十年后创作的《老残游记》。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退、模糊,他可能把在泉边湖畔看到的栽满柳树的景色想象成了整个济南城的特色;还有就是艺术的夸张,毕竟《老残游记》是文学创作,可以进行艺术夸张,而不必像历史书籍一样那么严肃,刻意去追求其真实性。
所以说,当年刘鹗那句“户户垂杨”,不过是虚构,是艺术的夸张,按济南民俗来说,则是一个谬误。(王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