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平生最爱是读书

2013-10-22 17:30:53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仔细想来,我这个人平时没有什么爱好。如果非得找出一个的话,那就是读书了。是的,读书对我来说是种享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不敢说三日不读书,食肉不知其味。但一日不读书总觉得少点什么那的确是事实。古人云:书犹花也,善读可以医愚。这句话很在道理。我读书谈不上陶冶情操。平头百姓,达不到如此高的境界。也无意去追求。而读书可以充实自己,丰富阅历,增加社会经验,那是显而易见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能是古人的读书理想与追求。我读了三十多年的书,也没有发家致富,更没有什么红颜知已。试想这个理念什么的是不适合我的。或者不是我这类毫无追求的人所能得到的。而读书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肤浅,读书使我明辩了事理,并且带来了愉悦,那是不言而喻的。
  “红袖添香好读书”。我没有这样的福份。隐隐的亦觉得有人这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多少会影响读书的情趣。想读书时随便找一个方便的,不打扰他人亦不被他人打扰的地方,或坐或倚,或躺或立,总之以一种自以为很舒服的姿势,手捧着书静静的默读,或一字一句,或一目十行,根据书的内容或对自己所有的吸引力而定。精彩的篇章段落句子等可能反复读,有的甚至要背过,牢记于心,点滴不差;有的匆匆过目,“事如春梦了无痕”。当然,读书更没有规律,如果有时间,想读就读。全然不像古人所遵循的“读书三余论”。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亦不像有些现代人所提倡推崇的“读书三上论”。“三上”就是“车上、厕上、枕上”。我读书紧紧围绕着“兴趣”二字。即想读书的兴趣以及读自己想读的书的兴趣。兴之所至,可以不吃不喝不挪动,连续读大半天。“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是个俗人,古人的这几种真意我领会不了的,而读书是种享受,我是体会颇深,还有自己的一孔之见的。读到精彩叫绝处,我常常会兴奋得难以自抑,甚至有时会激动得周身微颤,情不自禁地朗诵出声。有时过于兴奋激动,书都难以读下去,便无奈或依依不舍地起身,点上支烟,或到阳台处远望,或在屋内漫步,待情绪稳定一些时,再如饥似渴地读;读到伤感处,自己也会唏嘘感叹,甚至情绪低落,久久不能平静,欲罢不能。
  董桥这样写道:“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把各类书籍比作各类女人是格外另类别致的,但仔细回味咂摸,的确形象贴切,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莞尔一笑。
  细心总结回溯,各类书中小说我是看得比较多的,其次是哲学、心理学,而真正的学术专著则是看的比较少的,这类书多数看的是摘录集成之类的。比如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的学术专著《存在与虚无》购买时洛阳纸贵,1987年夏天,我到北京游玩,在前门新华书店意外购得。兴奋头过后,便束之高阁。二十几年了,未曾系统的翻阅一遍,而其小说代表作《理智之年》、《厌恶》等,以及哲学小论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却不知看了几遍。由此不难看出我的偏爱和读书面之窄。具体说到小说,我并不惟名人名著而读。对我来说,读得进去,有点启发收获的就是好书,值得读,而能打动我,吸引我,让我随着情节进展心绪而变化的那就是优质书。好书中的精粹。而名人名著有的是我难以卒读的,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购买了二十余年,却亦未曾仔仔细细地翻阅一遍。而像同类题材的肖洛霍夫的多卷本巨著《静静的顿河》我却不知读过几遍,爱屋及乌,肖洛霍夫的短篇也读过不少,特别是《一个人的遭遇》更是印象颇深,视为百看不厌,每次拜读都会有新的心得感受的佳作。对我来说,读不进去的书,哪怕是公认的,众人叫好不已的世界名著也不硬读,不打肿了脸充胖子。兴趣不同,爱好不同,读书时的心境不同,那么,读什么样的书则就不需要一致。读书是种享受,是种乐趣,读不进去却非要读,那不啻是受罪,与我读书之目的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与其这样,还不如外出走走或闭眼休息。
  读书是种享受,亦是一种休闲,清雅、散淡的休闲。鲁讯先生曾经在自制的书鉴上写到:“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字。这无疑对读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好的书,引人入胜的书的确能让人潜移默化地做到这“三到”。由此而言,书的魅力是常人不易捉摸到的,更不不会感受到。因而我想“黄金屋”、“颜如玉”应该是古人读好书时的感受心得,而非其它。多读书,读好书,这不是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会始终这样做的。因为只有读书是我的最爱。别无其它。(陶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