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乡村童年

2013-01-09 00:50:49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童年,是一个充满快乐色彩的梦,童年里有我们每个人珍贵的宝藏,值得去回味、留恋、开心。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也就有了更多的乡土风味。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住的全是土坯房,房顶用麦秸覆盖,冬暖夏凉。一到冬天就会垂下一尺来长的冰冰凌子,年幼的我们用小木棍轻轻的敲下来,拿在手里把玩着,虽然很凉,但却是乐在其中。更有好玩者,竟然将其含在口中,品尝着,仿佛是无上的美味,大人们见了也只是一笑了之。那时候的童年是自由的,我们胡同里的几个孩子,每日里疯跑,从这条街跑到那条街,没有一刻闲下来的时候。更有趣的则是在下雨天,戴着草帽,穿着用白塑料袋自制的雨衣,趟着水在雨中玩耍,分不清哪是雨声、哪是笑声,风声、雨声、笑声、喊叫声混合在一起,玩的真是痛快极了,以致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忘怀在雨中玩耍时的快乐。
    那时,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小推车、地排车,每每看到大街上有地排车通过,我们一群调皮的孩子便会爬上去坐一会,赶车的人虽然不认识,但都很善良,从不会故意把车赶快或是调整方向使我们受伤,因此也就成全了我们童年时的梦。后来有了拖拉机,我们的玩耍也升级到了爬拖拉机,由于车速快,所以就需要我们跑的也必须快,然后迅速的爬上去,再利索的下车,虽然难度有点大,小伙伴们却乐此不疲,而平时疯跑练出来的速度也帮了忙,使爬拖拉机游戏屡试不爽。现在,每看到拖拉机便会想起当年攀爬拖拉机时的情景。
  小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五彩斑斓的服饰,也没有五花八门的玩具,属于我们的只有那片田野。
春天,我们在那里放风筝,那时候的风筝都是自己扎的。扎风筝是一个非常考究的活儿,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刚开始,我们扎的风筝很简单,就是所谓的“田字格”。先用纤细的竹条扎一个大大的“王”字,再依着“王”字的骨架贴上白纸,风筝的主体就出来了。为了稳定,还要在“王”字的下边贴上几条尾巴,通常是三条,左中右依次过来。尾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太短了头重脚轻放不上去,太长了会让风筝在空中摇摇晃晃,具体的长短要看风筝的大小了。然后就是在“王”字的上边和中间的交接处穿过线,最后再连接上风筝线,一个完整的风筝就做成了。
    在晴朗有微风的日子,我们胡同里的几个小孩会相约一起放风筝,放得高高的,就如放飞自己的梦想。我们会比谁放得高、放的好,然后争执、吵闹,最后一起痛快的欢笑。直到夕阳西下才载着满满的幸福回家。童年,是金灿灿的,是充满阳光的,有着田野的气息。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曾经的幼稚儿童已长大成人,家中的土坯房也换成了砖瓦房,后来又翻盖成了前出厦的房屋,此后又鸟枪换炮住上了楼房,曾经梦想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已变成了现实。曾经狭窄的乡村土路也被宽敞的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水泥路所代替,高楼鳞次栉比,优美的滨河公园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随处可见的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已成为村民学习、健身的好场所。每到晚上,华灯初上,广场上便会响起悠扬的歌声,而伴随着这歌声的是大娘大婶们的优美舞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她们再也不用每天整天为了生计而忙忙碌碌了。为了健康,为了锻炼身体跳起了广场舞、健美操,有的还到处参加演出呢?
    曾经的主要运输工具小推车、地排车,也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公路上跑的是大卡车和小汽车,家庭小轿车也悄然走进了农村人的家庭,闲暇时间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农民种庄稼,从播种到收获全都用上了机械化。从土地上解放了的农民进工厂当上了工人,有的还经商当上了老板,不仅提高了劳动收入,而且提升了生活质量。城里人的生活每天都在乡村演绎着,您若不信,那就去看看吧!(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