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良将的故居、祠堂,有人瞻仰;奸臣贪官的府第、墓葬有人拜望。
去年八月,受朋友的怂恿,在北京期间去浏览了恭王府,现在大家都称为和珅府。想当年,和珅府门庭若市,车水马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和珅府里的游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倘若和珅地下有知,不知是否还感到荣兴之至。当年不是谁想见和珅就能见的,不是谁想上和珅府溜达一圈就溜达一圈。现在只要你花30元钱买张门票就行。游和珅府热是不是和电视剧有关,是不是和演员王刚把贪官和珅的卑躬屈膝、老奸巨猾、贪婪成性、上欺天子、下压群臣的丑恶面貌表演得淋漓尽致有关。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是一处典型的王府花园,既有中轴线,也有对称手法。 始建于十八世纪末,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称“什刹海的明珠”。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中路的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150多米,有四十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三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东路主要建筑是大戏楼。西路的主要景观是湖心亭。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十多个景区各不相同。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称之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康熙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康熙对“福”字情有独钟,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这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生都在追求“福”字的缘故。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作为无财不贪的和珅更是对康熙御笔之宝“福”字碑垂涎三尺。不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和珅竟把“福”字碑偷运到他家中。康熙皇帝虽有察觉,但却没敢追回。原因是和珅竟把“福”字碑放在了一个不是地方的地方。“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地好。和珅竟把“福”字碑放在土龙和水龙的龙脉上,隐于洞中,谓之“洞天福地”,让皇帝不敢枉动,以免动了龙脉。现在,游人可以在仅容一个人通过的假山下面瞻仰这块碑。管理人员像吆喝牲畜一样让游人迅速通过,不许用手摸碑。因为传说,手摸到摸碑上的“福”字,就可以“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为了防止游人摸碑,碑外罩上了玻璃罩。为了防止游人拍照,管理人员就说碑没有开光,拍照不吉利,借以吓唬游客。游人在假山前,站在专门供游人排队的“回”字型栏杆里,挥汗如雨,蜗行牛步,迂回前进,为的是一睹那碑的风采。
府邸后院紧邻花园的后罩楼,据说是和珅的“藏宝楼”,长达150多米、高两层,围成一个“凹字形”的楼体,当年放满珍宝,富可敌国。“藏宝楼”有上下两层窗子,上层的窗子外形各异,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为的是标明每个房间藏着不同的宝贝。还有一说是藏宝楼建在院子后边是为了隐蔽。其实,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皇帝要想查谁,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不会“两处茫茫皆不见”,肯定会找到,不想查你,放在眼皮底下也会灯下黑。
恭王府花园入口是一座西洋门,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是国内最大的汉白玉整雕门。造型采用舒展流畅的西洋风格,雕刻又极尽中国古雕琢之精美,颇具西洋味道又不乏中国本色,不愧是建筑中的精品。上有题字:外题"静含太古",内题"秀挹恒春",意指在喧闹之中取太古幽境,很有道家意境。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曲廊通幽;荷塘水榭、奇花异草,宛如人间仙境。
著名的大戏楼,是恭王府花园的第二绝。整个大戏楼是纯木结构,采用三卷勾连搭式屋顶,据说是清朝南方的官员为讨得恭亲王的欢心,特请南方的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由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纯木结构的建筑在北方历经一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是非常少见的。戏楼内厅堂很高大,但音响效果非常好,处在大堂最边远的角落,戏台上的唱词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在设计上确实到了绝妙的境地。令人奇怪的是大堂上方绘满了倒垂的藤萝。原来,当时这种大堂似的戏楼在北方还很少有,连慈禧太后有名的大戏楼都是坐在院子里看戏,恭亲王担心逾制获罪,便在屋顶画满藤萝,意为这是藤萝架而非大堂,真可谓用心良苦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不想动新和珅,新皇帝未必不想动。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第三天和珅获罪,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王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