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读刘禾编《持灯的使者》一书,回味20世纪80年代“今天”诗群轶事的时候,“开小差”到朱多锦先生身上:对朱多锦与郭路生做一番比较将会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郭路生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是有公论的,无需赘言。事实是,在中国新诗界,无人不知郭路生,却鲜有人知朱多锦。
朱多锦先生是著名诗人、《山东文学》诗栏编辑。我与他相识于2008年8月4日。之前,魏东建先生已将朱先生的情况向我做过大概的介绍。那天晚上,在场的有朱多锦先生、王洪岳先生、魏东建先生,还有我。饭桌上,朱先生赠我一本他的旧作《发现与批判》。
此后不久,我产生了对朱多锦先生进行私人专访的想法。经魏东建先生转告,朱先生应允。专访是从2008年9月22日开始,每周一次,直到2009年3月4日结束,前后共进行了13次。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我未能按照原计划将专访如期整理成书。
书虽未成,但从最初要搞朱多锦研究会、朱多锦“文革”资料展等“妄想”,到近日《20世纪中国新诗形式演进回顾——兼论朱多锦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一文的完成,我对朱多锦先生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
由于在“文革”第二年(1967年)就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文革”研究,其30多万字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本质》一书连同“文革研究第一人”的名号已经在较大范围内获得认可。即便是在新诗领域,朱先生的代表作《妻意》曾被《21世纪初叶中国新诗杰作编目》列为“第一流作品系列”,标准是:“才情、才华、才气、才识,诗人是但有一瓣把你连呼吸及触角一齐征服。”他在“文革”时期的诗作和郭路生一样都填补了那个时期的文学空白,而其现代诗则以一种现代新形式引领时代从激情性审美走向思辨性审美,其现代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建树则又奠定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他的现代城市诗前沿性地表现出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异化及其日常品格,首开中国现代城市的新诗意,力推关于中国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美学思考。与此同时,他始于1961年4月18日至于今,近50年的日记一天不落,更是堪为奇迹。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当代诗人中,像他这样能够不断地用自己的新诗理论将自己的新诗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潮的人,可谓少之又少。相比而言,郭路生后来的发展则给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出生于山东朝城,诗歌创作始于1965年2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量并不多,留下来的只有20多首。朱多锦1945年7月17日出生于山东齐河,诗歌创作始于1968年,其在“炼狱自己”、“独行自己”和“成为自己”三个时期中创作的新诗,收入《沉思岁月——朱多锦诗作诗论选》的有近100首。
但是,这样一位诗人却没有得到当代文学史家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郭路生而“遗忘”了朱多锦?我想,此间一个很大的原因即在于郭路生与其后的“白洋淀”诗群都被卷入了那场运动,共同的经历使他们相遇,进而碰撞出当代文学史的火花。而朱多锦在“文革”开始的第二年,就选择了从时代大潮中“退隐”,到了上山下乡时期,又由于他的“对抗”态度而被历史搁置。
朱多锦先生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他既见容于左派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友人帮助),又受到“右派”自由者的称赞。这也是他与郭路生的另一种不同。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朱多锦,更多的历史事实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小 聃)
朱多锦先生是著名诗人、《山东文学》诗栏编辑。我与他相识于2008年8月4日。之前,魏东建先生已将朱先生的情况向我做过大概的介绍。那天晚上,在场的有朱多锦先生、王洪岳先生、魏东建先生,还有我。饭桌上,朱先生赠我一本他的旧作《发现与批判》。
此后不久,我产生了对朱多锦先生进行私人专访的想法。经魏东建先生转告,朱先生应允。专访是从2008年9月22日开始,每周一次,直到2009年3月4日结束,前后共进行了13次。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我未能按照原计划将专访如期整理成书。
书虽未成,但从最初要搞朱多锦研究会、朱多锦“文革”资料展等“妄想”,到近日《20世纪中国新诗形式演进回顾——兼论朱多锦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一文的完成,我对朱多锦先生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
由于在“文革”第二年(1967年)就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文革”研究,其30多万字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本质》一书连同“文革研究第一人”的名号已经在较大范围内获得认可。即便是在新诗领域,朱先生的代表作《妻意》曾被《21世纪初叶中国新诗杰作编目》列为“第一流作品系列”,标准是:“才情、才华、才气、才识,诗人是但有一瓣把你连呼吸及触角一齐征服。”他在“文革”时期的诗作和郭路生一样都填补了那个时期的文学空白,而其现代诗则以一种现代新形式引领时代从激情性审美走向思辨性审美,其现代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建树则又奠定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他的现代城市诗前沿性地表现出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异化及其日常品格,首开中国现代城市的新诗意,力推关于中国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美学思考。与此同时,他始于1961年4月18日至于今,近50年的日记一天不落,更是堪为奇迹。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当代诗人中,像他这样能够不断地用自己的新诗理论将自己的新诗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潮的人,可谓少之又少。相比而言,郭路生后来的发展则给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出生于山东朝城,诗歌创作始于1965年2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量并不多,留下来的只有20多首。朱多锦1945年7月17日出生于山东齐河,诗歌创作始于1968年,其在“炼狱自己”、“独行自己”和“成为自己”三个时期中创作的新诗,收入《沉思岁月——朱多锦诗作诗论选》的有近100首。
但是,这样一位诗人却没有得到当代文学史家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郭路生而“遗忘”了朱多锦?我想,此间一个很大的原因即在于郭路生与其后的“白洋淀”诗群都被卷入了那场运动,共同的经历使他们相遇,进而碰撞出当代文学史的火花。而朱多锦在“文革”开始的第二年,就选择了从时代大潮中“退隐”,到了上山下乡时期,又由于他的“对抗”态度而被历史搁置。
朱多锦先生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他既见容于左派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友人帮助),又受到“右派”自由者的称赞。这也是他与郭路生的另一种不同。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朱多锦,更多的历史事实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小 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