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回望马山

2012-04-24 18:10:41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在早年离开故乡的那段日子里,每当提到故乡——东堌城,在我的潜意识里,总认为就是村边的那条叮叮咚咚一年四季欢歌不断的响水河,就是村前那座飘着花香和果香的马山。因而,在我一些回忆故乡的作品中,我常常会提到它。
  其实,马山原来并不叫马山,而是因它像一匹卧着的马被村人称为马山,至今在马头下面就有一个村子叫马山头。
  马山原来叫什么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小时候上山媷草、拾柴我们都叫它南山,当然村里人也都这样叫它。知道它叫桃山还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那年清明节回家上坟,在马山脚下我发现了山亭区政府新立的一统碑,上书六个大字:桃山故城遗址。
  这让我大感意外,因为从我记事起就没听说过,此山还有这么一个名字。为了查证这个山名,我翻阅了有关资料,还真找到了相关记载。据《汉书·地理志》载:“桃山,侯国,属太山郡。”同时,《太平寰宇纪》也有记载:“桃山即华采山。桃山故城,建于西汉”。这就对了。对这座汉城,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有记忆,因为入社前我家有一块地就在城内的遗址上,而这方土地就被村人称为“西城子”,在它的东面就是“东城子”。文革期间回乡劳动,生产队长派活就称那块地为“西城子”。那年冬天学大寨深翻土地,还在那块地里翻出了土陶罐和生了绿锈的青铜剑和箭头。
  不过,翻开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人们还发现,对于马山也有记载。起因就是曾在这座古城遗址内发现了一统秦君碑,且看后人的考评诗文中就有马山。朱彝尊的《固城秦君碑跋》是这样记载的:“县东四十里,马山古城址,有秦君碑,出自土中,无岁月可考。”颜逢甲在《秦君碑》中亦有记述:“秦君碑乃在滕邑东,马山阴。有城曰堌,临溪水,水啮城颓,汉石出……”由此可见,在历史上此山就曾被称为马山。
  马山四季都美,但我尤其喜欢春秋季的马山。春天,马山繁花似锦。清明前后,先是杏花开了,接着是梨花和桃花次第开放。马山上的梨树最多,许多老梨树多在百年以上,每到梨树盛花期,漫山遍野像下了一场大雪,人在果园劳动就像在画中。秋天,马山果树飘香。“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乱赶集”。“七月十五红鼻枣,八月五十打到了。”这两句歌谣就是马山的真实写照。在七到九这三个月里,乡亲们像过节一样忙着采摘梨子、柿子、红枣和山楂。除此之外,这时还要收获地瓜,切瓜干子,有时人们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因为这一季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年的生活。那时,乡亲们过日子,吃粮靠山下坡地,花钱靠山上的果树,马山成了乡亲们的衣食“靠山”。
  我的童年是与马山分不开的。从我能背动杈子就与马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人小,媷草、拾柴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及至大了,进了学校,但农村小学是半日制,下午的时光还是上山媷草、拾柴。再后来,就跟着大人上山挣工分。媷草时,我和伙伴曾多次爬到山顶,站在马头上向西方眺望。晴日,能看到县城的塔,那时我们称塔为“城橛”。也就是在那时起,走出大山已成为我童年的向往和梦想。
  实现这一梦想是从文革开始的。一九六六年,那次我和同学徒步到了县城,什么事没干就爬了龙泉塔。不过,让我们很失望,因为那会儿天上有云彩,爬到塔顶也没有看到我们的马山。
  乡土生乡情,乡人恋乡土。世世代代的故乡人与马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山成了故乡人的精神象征。俗话说,故土难离。解放前,故乡人多地少,每年都有人家外出逃荒,有的下河西,有的闯关东。他们走时,都一步一回头地回望着马山,马山成为他们的不舍。当他们经历一番磨难再踏上故乡的土地时,身上的背包没放下泪却先下来了。这就是百年不变的故乡情结呀!而马山与我,其情更浓,因为我的祖父、祖母就葬在马山脚下,我几乎每年都要去给老人上坟。而每次回城,我总会久久凝望着马山,心里说,我的根就在那里啊!(马润涛)

上一篇:一双球鞋
下一篇:给宰相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