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艺术道路,家人对他的影响很大,牛院长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在耳濡耳染之下,自幼就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长辈们对他期望很高,要求也严,督促更甚,无论寒暑,笔耕不辍。
在艺术道路上,他是幸运的,1986年到天津茂林书法学院进修,为使自己书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先后拜书法家于志秋、王仲武为师,得到了蒋维松、欧阳中石等书法家的悉心指导,技艺精进,形成了遒劲浑厚,气势雄健、自然大气的艺术风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常有青年艺术家慕名而来,探讨艺术,牛院长总是毫不吝啬,把自己多年来在艺术的感悟,毫不保留的一一道来,并以“天道酬勤”相赠,与其共勉,“勤”是成功的第二法门,没有它,谈不上成绩,更无论其它。
人常说“书如其人”,牛院长的性格也如他的作品一样,豪放、爽朗、大气、痛快、行事果断,行则行;不行则止;毫不拖泥带水,有时话过于直接会让人尴尬,有朋友就对说:“牛院长,你得改一改这书生本色,说话委婉一些嘛,至少别那么直接。”但他改不了,牛院长朋友很多,他都一视同仁,热情相待,每当有朋友登门求字,他总是挥毫拔墨,以佳作相赠,毫不马虎,他讲:朋友求上门来,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几幅字算什么,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而且常常为朋友的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处处想办法,出点子,一听人说“行了,办妥了,”他那兴奋劲比办好自己的事都高兴。熟识他的人常说:“牛炳信是一个可深交的朋友,是一个老大哥”。
在他内心深处,有两件自得的事,一个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没有辜负长辈的期许,另一个就是对自己名字中的“炳信”二字,没有辱没。
名人书画研究院,现在有艺术家近百人,作为艺术家,在艺术上有自己的东西,性格上也往往特立独行,各俱风采,能把大家聚在一起,不易呀,但每个人都对他很尊重。他讲:“我没啥,咱也没学过管理,不懂什么权谋,我为人作事只有一个字——“信”。
他曾经资助过失学的儿童,他一看到孩子上不起学又想上学的神情,心里就难受不忍。但也常常的感到自己力不从心,现在释然了,以前是一个人,现在是书画研究院的艺术家一群人,他多次组织艺术家们到社会上去,为残疾儿童进行书画作品义卖,为失学儿童筹集善款,艺术家们常常冒着酷暑高温,构思创作,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都能为这些淳朴天真的孩子尽一份力而欣慰。在特殊教育中心的大门口的石头上,镌刻着牛院长写下的“奋进”二字,时时鼓舞着该中心的学生,自强,向上。在非典时期,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牛院长更是带动大家,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一路走来,不可计数,他说,累点,但很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承担社会责任,责无旁贷,艺术家和社会活动,是树与水的关系,树缺了水不行;水多了,树也受不了,艺术家也只有贴进社会生活,紧跟潮流,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特色,时代精神,时代人文的作品来。
名人书画研究院的艺术家,经常被部队邀请,进行书画,创作交流,每在这时他更谦虚、谨慎,“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我们更的珍惜,每一次活动,都是我们大家共同绘制的一幅作品,更要尽全力,少一些暇疵,少一些遗憾。”2008年年底,山东名人书画研究院,成功组织了“迎新春,百家名作书画邀请展。”成为文化界的盛事,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书法艺术是国之瑰宝,一名书法家有责任和义务,作好它的传承和发扬。牛院长已经举办了10多期书法培训授课,亲历亲为给7—8岁的小朋友授课指导。
如今名人书画研究院的名字常常见诸于报端,很多是书画展向社会献爱心的报道。这是一股艺术的激流,也是一股爱的春风,我们期待着他更壮大,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