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细易显真力——评高华平先生新著《老子》

2010-07-13 18:49:2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10年元月,余得拜高华平先生,有幸聆听先生高论学问之道。临行,获赠先生近著两本,其中就有这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丛书之《老子》。余回后当即读之。本书虽不足十万言,但其体制短小精粹,作者学博思深,全书文情茂然,不觉忆想老子之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心谓:岂非本著之谓乎?
  出论允切,争鸣中呈现传主真思想。在介绍老子其人时,作者从信史《史记》中的《老子列传》与《仲尼弟子列传》出发,指出20世纪初期的“疑古思潮”认为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晚出的看法站不住脚,否认老子存在的观点更没有根据。自司马迁以来,老子的籍贯似乎已经铁定为楚国,但老子本人真可作为楚国思想家吗?老子思想是否可作为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这些老生常谈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作者从分析陈国、楚国历史入手,从陈国从属于楚国的角度视老子为楚国思想文化的代表,述论新颖。此外,作者又从楚国始祖鬻熊、楚庄王及其宰相孙叔敖与老子思想之间的相互呼应之处,看到了老子与楚文化的承继关系,使上面的问题得到了较为可信的回答。作者在解释老子之“道”、“德”等范畴时,更是活用“二重证据法”,纵横裕如地运用可信资料,阐版本之优劣,据语文思维之习惯,虽有争鸣而出论允切。
    资料新详,对比中破解千古疑难事。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精细的文献学工夫,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在突破像《老子》文本形态这样的基础性问题时,作者排比细述各版本,认为在王弼编定的通行本与最初老子原本之间,当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今天所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这样就产生了问题:《老子》郭店本是否就代表了《老子》原貌?它与通行本之间的关系如何?竹简的长短形制有无特别意义?作者综合了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清晰解答。同时,据《庄子》、《韩非子》对《老子》的引述情况,认为庄、韩所见可能并非楚简本,而更近于通行本。另外,作者又例举了汉代两个版本即帛书甲乙本与河上公注本,认为这两个版本在《老子》文本定型化过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笔雅致,玄远意化为冲淡言。老子传世文本不过五千言,但言约义丰,解者纷纭,几有汗牛充栋之叹。其中有些注解者,其解释文本更难于老子文本。如何化玄远为冲淡、雅致,不使文本难解,其重要方法之一,即是要有贴近一般知识水平以上知识人的流畅文笔。高著可谓恰用其长,以雅致之文笔著《老子》一书,实获力补学人缺憾之效。像任何一个大思想家一样,老子的思想也有其重要来源。不过探清老子思想之来源并非易事。作者认为老子思想是社会巨变的产物,是前代思想文化的积淀,更是楚国地方文化的结晶。“与其说老子是当时社会的智者与哲人,还不如说他是春秋末期那段痛苦而动乱的社会历史的见证者。”老子强调为人处世不可锋芒太露,实际上也是对商、周二代“柔”、“和”思想的继承。从深层影响而言,老子思想中更有着早期原始文化的因子,如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等,比如老子不仅赞赏重阴、尚慈、贵俭的女性文化,还用女性的生殖器来比喻其整个哲学中最为崇高、最为神圣的“道”。(黄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