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霜霜
初读《行走意或飞翔》,我逐渐了解到一位实实在在的大地的儿子,看到一颗立于天地之间的赤诚的热心,感受一种到追风追月追逐心中自由的诗人情怀。
读到“没有雪的冬不是个冬”(《雾夜行》),脑中总会浮现这样一个镜头:从苍穹之上,由远及近,繁华都市之中林林而立的一座高楼,在顶层的边缘上站着一个人,张开双臂,向前迈步,寒风包裹着他,世人看不到他,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平台,他人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一步之差就可能摔个粉碎,生死之间惟有自己保持清醒和平衡。
面对金钱充斥的世界,诗人“仰天长笑”(《年底的苍凉》),他蔑视物质包装的一切。他追求的是温暖、友情和爱,他选择“立成自己”(《我立在纵深的历史里》),这是一种即使站在顶楼的危渊上也可以华丽转身,立成一道风景的气概。
“我是一棵生根的树/固执地站立/在属于我的这片土地上”(《我是树》)。作为养分的来源,大地在作者的心中被化为神圣的象征,他的心从不曾离开过大地一分一秒,他甘愿化作一颗深深地植根于大地的树,来守护心中不曾污染的那方净土。
“我想象我是世界的独子”(《现在都市的秋水佳人》),苍茫大地,芸芸众生,诗人却向世界发出这样的无奈口号。或许,他丢失了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或许,午夜时分他在自己的房间中只听到冬雨冰冷的滴答滴答,而忘记了此时沉睡中的还有很多他的同类;或许,在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繁华都市,他突然发现舌头打了结,欲说无人。世界的独子,宇宙的遗珠,都源于诗人真真切切的孤寂的情感。在生活的潮流中,诗人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甘作大海中的一滴水滴,而是抽身化作岸边青草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在茫茫人海中,他看清了潮起潮落,汇合分流,内心有着无法排遣的孤独惆怅。“红叶的灿烂/却是为了纪念别离/送别的只有风/摇摆的红灯笼/朦胧了夜色/和我/飘零的身影/”(《那一夜的行走》)昏暗的路灯,长长的影子,与夜风为伴,与黑暗相融。
坐在温暖的室内,一窗之隔,外边是阳光明媚,但我知道此时寒风还是无情的凛冽。此情此景,也许魏东建先生的《春日下午的禅思》正好表达了我的心情:“坐在音乐里/与茶对谈/阳光在透过窗玻璃/走进来/溶进茶里/我举杯饮下/身心怡和天地泰。” 一切事情无论好坏美丑,只在于心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