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合作 > 正文

从“星期日工程师”到全面联姻 江苏产学研迈入“联盟时代”

2009-07-19 19:35:53   作者:本站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
0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江苏高校已有3000多个专业学科与企业建立2900多个“校企联盟”。这表明,从“星期日工程师”到全面联姻,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正迈入“联盟时代”。

                                随心插柳→有心栽花
    在全国最大的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制造企业扬中大全集团,记者巧遇在此“蹲点”的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詹永照。他笑言:刚开始他们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来料加工”,现在已经与企业“捆”在一起,从项目立项就开始派驻人员与企业一起研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其中“智能化低压断路器的通信系统”性能已优于国外大公司,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都出现业务量萎缩情况,然而,无锡锡通科技集团总经理陆元明却告诉记者:“我们1-5月份的订单已超过1.4亿元了,各种新型沥青路面搅拌机供不应求,一些客户干脆住在宾馆里等我们的产品下线呢。”
    锡通的成功同样缘于与高校的“联姻”。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处宋德锋介绍说,他们与锡通是2002年从一个项目“牵手”开始的,当时国内生产沥青搅拌设备企业的核心技术大多依赖于欧美,陆元明与该校有技术但是苦于没有地方转化的钱林方教授“一拍即合”,锡通得以“借枝登高”。眼下,全数字化、全封闭环保型及移动式沥青搅拌设备陆续问世,锡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成了“抢手货”。

                             单打独斗→抱团出海
    上世纪80年代,一些科技人员突破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成为全国闻名的“星期日工程师”,推动了苏南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时至今日,科技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悄然改变,愈来愈多的“科技团队”抱团出海,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
    全球每两辆汽车上就有一辆、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会用到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镁合金产品。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镁合金专业生产企业,南京云海总经理助理刘小稻说:“我们的成功与东南大学专家组的催化作用密不可分。”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薛烽告诉记者,该校孙扬善教授带领团队走出实验室,将“论文”写在生产第一线,助推南京云海攀上行业之巅。
    黄麻,一直以来只被用来生产麻袋、麻绳等“粗笨货”。但是,记者在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惊讶地发现,黄麻居然也能制成飘逸柔软的衣服、舒适凉爽的被褥!该公司董事长刘国忠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的黄麻产品已申请专利251多项,形成种植、纺纱、面料、服装以及板材为一体的完整绿色产业链,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达3亿元。”
    “紫荆花”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靠的是与东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组的“并肩作战”。正在公司“坐镇”指挥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俞建勇介绍说:“我们团队与紫荆花联手开发了包括服装、汽车内饰、医用保健品以及箱包等在内的各类产品,团队的研发课题已与紫荆花无缝对接,双方做到同进同退,一起打市场。”

                           临时“夫妻”→结盟“联姻”
    省科技厅着力推进全省产学研合作由松散自由型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长效机制转变,使得不少“临时夫妻”走上结盟联姻之路。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仿若“红娘”,长期驻扎在常州,为南大各个系科与常州企业的结亲搭建平台。陈强告诉记者:“我们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由南大派员进驻企业共同开展创新活动;规模较小的企业,则把一批成熟适用的技术成果移植到企业中,帮助企业依靠产品创新走出困境。”建院2年多,研究院已与企业合作项目60多个,孵化12家创新型企业,建成23个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同时还带动了153家高校院所进驻常州科教城。
    与之类似,苏州投入4000万元建设了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吸引众多相关企业齐栖苏州,形成了集设计、制造、测试到应用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该中心总经理助理汤晓蓉介绍说,几年来,中心依托中科院、苏州大学等院所,建立了以集成电路测试为核心的IC测试服务协作网,在国际上每小时租金达1000美金的EDA软件,在这里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目前,苏州中科每年为当地创造的经济效益达数亿元之多。
    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也纷纷抛出绣球,与我省众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使得每年江苏高校科技成果有53%在省内实现转化。在江苏已实施的407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产学研合作达80%以上,高校院所渐成我省高新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之“核”。(秦继东 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