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以上奖励由2009年的171项,增加到2013年的952项,学生参与率由2009年的1700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1000余人次。日前,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济南大学学生再创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2项,总成绩排名全国第78位,该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高校称号。在团中央组织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中,该校也有一只学生科创团队成功入选。
几年来,济南大学在学生科技创新园地里花开正艳,硕果累累。
加强制度建设 理顺工作机制
济南大学团委注重做好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建设,理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进一步促进我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足发展。校领导高度注重学生科创工作,学生科创活动经费投入由2009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63万元,此外还就获得高水平竞赛奖项和高水平论文等进行专项奖励。
2012年12月,学校在《济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细则》和《济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济大校字(2012)146号)(包含《济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济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分配使用办法》两个附件),对学生科创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从制度层面统一了思想,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 分类引导发展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学院参与科创的热情和力量。2013年,该校给团委配备的学生科创专项活动经费达到100万元,团委将其中70万元二次分配给各二级学院,充分调动了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明晰了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和团学组织在学生科创工作中的定位,各二级学院的热情和力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学院和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科创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校依托学院专业,分类引导学院科创工作的定位和方向。近些年来,学校团委致力于通过加强与学院的沟通,帮助学院明确科创工作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学院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生科创工作定位和发展思路。管理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等学院都出台了学院促进学生科创工作的办法和激励措施;机械工程学院、数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科创赛事;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都在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论文;音乐学院、文学院鼓励学生发表理论研究文章,实现了科创成绩零的突破。各学院的科创工作特色鲜明,遍地开花。
丰富竞赛体系 打造创新平台
近几年,学校团委不断完善“挑战杯”竞赛的组织体系,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培训指导,规范竞赛规程,培育优势项目等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除“挑战杯”外,该校形成了层级丰富又各具特色的科创竞赛平台,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建筑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专利设计大赛、机电产品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等都已成为校园品牌科创赛事,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几年,该校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的参与率逐渐提高,竞赛成绩不断实现新突破。省部级以上奖励由2009年的171项,增加到2013年的952项,学生参与率由2009年的1700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1000余人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济南大学学生再创该校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2项,总成绩排名全国第78位,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高校称号。在团中央组织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中,我校一只学生科创团队成功入选。
着力教育引导 注重项目培育
学校团委充分调动各学院团委积极性,发挥人才优势,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进校园活动,以青春创新创业论坛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育引导。三年来,举办青春创新创业论坛三百余场,建设青春创新创业基地近50个。学校团委还注重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培育,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的申报、评审和结题制度,三年来共完成近400项,资助金额近30万元。团委还连续两年组织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两年共立项95项,资助金额近百万元。学生科创项目数量不断增多,成果转化率也逐渐提高,2013年的学生科技立项,结题的213个项目中有74个项目在各级各类科创竞赛中获奖,其中包括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2项以及省级奖励6项。(刘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