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用研发创新生成“绿色化学”——访山东省化工研究院院长冯维春

2013-09-03 19:21:57   作者:记者 许孝海 通讯员 王 磊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冯维春,山东省化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齐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先后主持省部级及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2项,取得科研成果20余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已在国内外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其中16篇论文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上。第一作者12篇论文发表在《材料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化学期刊。论文被SCI收录8篇,EI收录11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

    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作出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决策,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研发、设计咨询、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就科技研发服务业来说,以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等重点院所为代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及信息服务等科技研发服务业发展迅速,领域涉及新材料、通信、医药、食品、水利、化工、冶金等多个行业,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作为我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化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单位,近年来在工艺革新、技术研发、产业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该院带头人冯维春,年初获得历下区“十大高科技人才”表彰奖励,最近又入选了2013年度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近日,在历下区科技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走进化工研究院,与冯维春面对面,对该院近年来的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做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科研:绿色化学的技术支撑


    8月23日,山东省化工研究院举行了5—氨基四氮唑水相合成新工艺和高哌嗪合成新工艺的鉴定会,经鉴定委员会专家测试、审查和评估,两个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我们实施绿色化学发展战略的新成果,”冯维春介绍说,“绿色化学”由美国化学会提出,其核心一是从源头上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提高原子利用率,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转化为成品。
    省化工研究院很早就认识到,绿色化学符合化工业发展趋势,也是很好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用绿色化学的理念引领研发创新,取得了众多成果和显著效益。“我们院的绿色化学,不仅原子利用率和转化率高,而且在国内最早探索出了用水作为反应介质的水相合成工艺。”冯维春对记者说。
    据介绍,传统化工都是在油性有机溶剂中做的,水相合成则是用水作为反应的介质。因为油性气体挥发,一个厂一年用几千吨油性溶剂,仅挥发就得几百吨,既是资源损失,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易燃易爆气体甚至能引起事故。采用水相合成工艺,则避免了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既降低了设备投入,又安全绿色,防止事故发生、有效降低污染。
    省化工研究院成功地将水相合成应用到功能材料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技术中,通过这一化工提取方法,先后解决了高分子涂料受国际石油化工产品制约,以及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等环保型涂料所需关键原料国产化的技术难题。
    据冯维春介绍,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目前国际上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化工研究院已成功解决关键技术,将水相合成推向了规模化工业利用。
    “我们已经有两个项目成果实现了水相合成,拿到了国家专利,这在国际上是首创的,同时,我们正在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冯维春告诉记者。


产业:科工贸一体的融合发展


  1991年,冯维春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毕业,在留京名额和省化工研究院之间,他选择回到山东。在冯维春看来,化工研究院包括了研究、开发、生产各环节,可以更直接地为工业经济做贡献。
    经过几年扎实积累和成长进步,2001年,冯维春带队创办了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起步之初,研制生产的一系列医药中间体,迅速打开市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6年,公司建成了100吨/年的水性涂料生产装置,由于产品质量明显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到2009年底,该产品已累计实现产量1550吨,净利润近千万。
在科研工作中,冯维春倡导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把研发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其已有10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实现技术转让收入1000万元,工业化产品产值10多亿元。
    “原来,我们主打精细化学品,这几年把技术向那些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重大产品上推。”冯维春告诉记者,“我们开发了一种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现在大部分阻燃剂都含氯含溴,缺点是着火的时候容易起烟,释放有毒气体,现在欧洲已经禁止了。”冯维春介绍,“而我们的阻燃剂,阻燃性能达到V0级,而且无氯、不产生毒气体,市场前景看好,现在已开始量产了。”
    近年来,省化工研究院先后建立起科工贸实体10多个,与省内外几十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采用自主成果生产饲料添加剂、医药中间体、涂料中间体、化学试剂、化学建材等各类系列产品100余种,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化工业的繁荣发展。


创新:有“保”有“压”的激励政策


    “原始创新,要从源头做起,项目失败的风险很大,在题目选择上非常慎重。”冯维春说,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讲,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经受住失败。
    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省化工研究院出台了有保有压的激励政策。“在研究院省级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科研主力有30多个人,做原始创新,这30多个人是院里全部保起来的,包括工资奖金、研究经费、福利待遇,我们每年选定的博士,房子、安家费、每年六万补贴。这是保障政策,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科研不可能顺利进行。”冯维春说。
    “我们还有激励机制,就是如果项目成了,产业化之后,连续10年计提利润的8%给课题组。但我们对科研队伍的要求是很高的,新进的博士,来了之后必须做课题组长,必须是领军人物。每年达到什么水平,论文发表、技术进展,都有要求。”
    “对科研人员,我们敢于压担子,但绝不加心理包袱。”冯维春为研究院确立了留有余地的考核标准,“原创的研发,做十个项目,只要能成一两个就算成功。”他认为,科研是高失败行业,应鼓励探索、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同时,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可行性评估,避免无效投入。
    冯维春认为,工业研发与院校理论研究不同,不是一人一篇文章,而是非常讲究团队合作。“我们每个博士配三个硕士,一些简单工作可以找本科生干,后勤保障还有专科。”冯维春对记者说,“化工是复杂体系,想法变成工程技术,必须是团队合作,各专业配合、各层次人才组成结构合理的团队,这样才能保证研发事业科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