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科研路上追梦人——记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渐新

2013-06-25 18:41:13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马渐新,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而后进入中国农科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佐治亚大学博士后研究站从事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工作。2005年在普渡大学从事植物基因组学和应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梦想的指引下


    1989年,怀揣梦想的马渐新被当时的莱阳农学院农学专业录取,如今,20多年过去了,再回母校的他,已是美国普渡大学的终身教授。二十年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到不惑之年,成为一位博学、严谨、创新的学者。
    成功的背后从来都是坚定的目标和不懈的努力。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马渐新说,“忙忙碌碌”是他的常态。上课、自习、实验,四年的时间看似平凡如一的度过,却为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是母校为我铺好了走向科研的第一块垫脚石,锤炼了我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学风,而在学校经受的种种训练,为我进一步深造和成长奠定了基础。没有母校这坚实的后盾,我不会获得今天的成绩。”
    研究生阶段,马渐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每一天都踏实勤奋,绝不虚度光阴。这就好比在大海上航行,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以最佳的路线到达目的地。就这样,研究生期间,马渐新在国际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一篇获中国遗传学会优秀论文奖。在此基础上,他在攻读博士期间就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国家863课题“小麦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在董玉琛院士和贾继增研究员指导下,他发现并定位了来自圆锥小麦的抗条锈病新基因(被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命名为Yr26),来自小麦野生近源种长穗偃麦草的抗条锈新基因(YrE)和来自小麦农家种大和尚麦的抗条锈新基因。这些新基因目前已被用于小麦抗病育种。这些重要的原创性研究,让他的博士论文荣获2001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的基因,改良小麦良种,为国家粮食产业作出贡献——这就是马渐新的科研梦,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定地走在这一条大路上。


乘着梦想的翅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追求,2000年,马渐新在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学系博士后研究站从事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工作,其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3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在普渡大学(后调入佐治亚大学)杰出教授Jeff Bennetzen院士的指导下,马渐新开展了禾谷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首次对六大主要禾谷类作物进行大片段相关基因组区段比较,阐释水稻着丝粒内高频率的非对等同源重组和大片段DNA复制,以及转座子介导的作物基因组进化。这些研究为植物基因组注释和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基因预测及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博士后期间,他在国际著名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7篇。
    在普渡大学做研究遗传学家和研究助理教授期间,他作为项目主要发起人和子课题主持人,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申请了370万美元的植物基因组研究项目。此外,还协助导师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7年被普渡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后,他建立了独立的实验室,打开了科研事业的新领域。
    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马渐新博士的实验室已取得了几项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们首次阐释全基因组水平遗传重组对水稻和大豆转座子DNA积累和丢失的影响及着丝粒效应;首次发现真核生物自主和非自主型反转座子家族同源化的分子机制;通过比较基因组的途径发现,验证和分析首个大豆人工驯化和株型相关基因及其进化历史。该研究将促进大豆株型育种;并完成大豆和油菜等全参考基因组转座子的注释从而确保准确基因鉴定和功能基因组平台构建。其间在国际著名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篇,研究成果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基于这些突出的成绩,马渐新博士获得了普渡大学“成功种子”奖、大学学者奖,并提前晋升为副教授(普渡大学终身教授)。
    在近1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马渐新教授共发表论文近50篇,总计影响因子达350,他引2600余次,单篇他引达230次。他还作特邀学术报告包括大会总报告30余次。他培养了10多位博士后和博士生(包括在读),其中有的已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杜邦先锋公司项目科学家等。目前,他已经成为美国分子遗传学报、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前沿、大豆科学的编辑,并担任40余家国际知名SCI期刊的审稿专家,同时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植物基因组研究项目、美国交通部能源植物研究项目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学部的书评和终审专家。


回归母校成就梦想  


    2012年当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12年6月,马渐新回到母校,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科研工作者理应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谈起回校,马渐新教授这样说道。
    他说,他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从落后到飞跃发展,从人才外流到人才战略实施和人才回流的过程。马渐新说,他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梦想就是祖国强大,成为一个在经济、科技上都十分发达的国家,盼望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
    如今在母校,马渐新教授正依托学校现有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和作物栽培与育种泰山学者岗位,以大豆和花生等油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整合的遗传与基因组学的途径,破解复杂的农艺性状并寻找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和基因网络,为大豆和花生的可持续遗传改良提供有价值的基因资源和适于育种的分子标记,从而加速新品种的选育。这项研究将会提高我省在作物(特别是大豆和花生作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水平,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回忆起在美国求学生活的感受,马渐新教授坦言,生活上肯定是美国的条件要优厚一点,但在科学研究领域,哪里都非常注重创新和踏实努力的工作。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而勤于思考、敢于探索、打破常规,则是创新的前提。他还说,科研工作者必须要甘于吃苦、踏实工作,每天都要有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
    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就应该是——锲而不舍,勇于献身科学事业,无私奉献却又淡泊名利。
    马渐新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正秉持着这样一种精神,在青岛农大的校园里,创造着崭新、美好的学术未来。(祁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