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热爱科研 享受科研——访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刘建军

2013-09-24 16:06:12   作者:本站   来源:记者 许孝海 通讯员 杨 磊   点击:
0

    刘建军  博士,研究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硕士生导师。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家、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项。主持完成了衣康酸、赤藓糖醇、D-核糖、低聚糖、葡萄糖酸钠等发酵生产技术的整个研究过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上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现主持在研课题4项,产业化项目6项。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授权8项,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名,发表科技论文18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被授予山东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十佳)以及首批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在平时生活中,人们都熟知糖、酒、酱油、醋、味精等食品,但对于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却知之甚少。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就是一家专门研究食品发酵工艺的科研单位。近日,该院院长刘建军入选2013年度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记者特地来到设计院,通过对刘建军院长的专访,对该院近年的发展及科研创新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丰硕成果彰显科研实力


    采访中,记者得知,今年恰是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建院50周年。
    “我们院组建于1963年,几经变迁,到1988年改为现在的名称,目前是全省唯一的集发酵工程研究、检测、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研究单位,院内设有食品工程、发酵工程、香精香料三个专业研究室,以及省级食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食品发酵工程设计所、九州富得香精香料有限公司、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部门。”刘建军对记者说。
    成立50年来,设计院锐意创新,刻苦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尤其近20多年来,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课题十余项,省部级课题百余项,企业委托数百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
    由刘建军主持的“发酵法生产衣康酸技术”,先后在8家企业转让实施,山东由此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衣康酸产业基地,青岛琅琊台酒业集团成为该产品在世界上最大的生产企业。
   “衣康酸是一种功能广泛的化学合成中间体,可以用来生产新型碳素纤维等,一些新的用途正在开发。”刘建军介绍说。目前,衣康酸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0%用于出口,销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30多个亿,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设计院的另一品牌成果是“黄原胶的研制与开发”,全国约90%的产品采用此技术,80%的用于出口。淄博中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据此形成年产30000吨的规模,产品技术指标超过国际标准。该技术获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技术”、“普鲁兰多糖的发酵生产及应用研究”获得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此外,设计院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的冬虫夏草系列产品、麦芽低聚糖、食品级木聚糖酶、天然乳香香味剂、可得然胶等技术成果,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设计院在传统食品、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发酵、传统发酵、香精香料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在我省产品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成果转化率为何这样高


    在今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的评选中,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获得了先进个人奖和集体奖。该奖项是技术转化领域全国最高奖,相当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成果转化工作突出,在2011年召开的全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设计院还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十佳突出贡献科研单位。
   “我们院鉴定完成的科研成果,均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而且,80%的成果都能很好地产业化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刘建军对记者说。
    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是设计院的一大特点,如此高的转化率,原因何在?
   “从选题开始,我们就以市场为导向,考虑到了转化,从选择研发材料、菌种培养手段和控制技术等环节,就和工业应用结合,看是否容易实现产业化,所以成果的工业应用比率高。”刘建军介绍,“设计院有自己的设计所,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经常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这样就加快了产业化进度,而且技术成熟可靠。”
    作为一家应用型研究机构,设计院与行业关系密切,与企业有着广泛合作,这包括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为设计院提供中试支持;双方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申报项目;企业委托研发;为企业培训人才。
“通过与企业交流,可以了解到我们所提供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企业的、市场的信息,这对于我们确立课题、提升技术水平都很有帮助。”刘建军说。
    谈到发展规划,刘建军说,设计院将从提高自主转化率、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成果转让的收益少,一般是几十万,但自主转化存在资金问题,几千万甚至过亿的投资,对我们这样传统的院所来说有难度,而且,我们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等方面不配套,所以大部分成果都转出去了。我们与企业合资成立了两个高新技术实体,将来还得加大自主转化力度,真正实现科工贸一体发展。”
    刘建军认为,设计院在学科融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制约着很多技术的进展。“成果从无到有是多学科合作,菌种选育涉及微生物技术,试验涉及工程设备,产品提取还涉及生物化工的分离技术,对人家专业来讲是简单的,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复杂,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刘建军说,“在团队建设上,加强多学科合作,将有效地简化步骤,完善技术,加快研发进度。”


热爱科研才能做出成绩  


    做着科研课题,带着学术团队,又得考虑全院百十号人的管理、员工子女入托入学等事务,经常出差之余,还得抽时间读书学习……这就是刘建军的工作状态素描。
    近年来,刘建军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十几项,发表科技论文、译文几十篇,他以科学严谨、勤勉扎实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扑在科研和管理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众多荣誉。
    自从33岁成功转化第一个项目,到现在,刘建军几乎每年都有两到三项产业化项目,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他说,想到成果变成现实,为企业创造效益,得到职工和行业领导的好评,就充满了动力。
    工业发酵是和微生物打交道,科研工作就像大海捞针。指导学生时,刘建军经常讲,只有真正热爱科研工作,才能做出成绩,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要上心,要舍得投入,钻研业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初,在衣康酸的生产研制中,为选育菌种,他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几天,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地设计,一株一株地筛选,用了三年时间;为了产品中试,刘建军在发酵罐前等了40多个小时,直到实验结晶出现才安稳地睡着;1997年底,衣康酸的发酵规模扩大到50立方,由于大生产控制参数比实验室工艺技术参数复杂得多,为了攻关成功,他和同事们在工厂苦熬了3个月,春节也是在车间度过。
  “微生物对人类能有多大贡献,哪个科学家也无法做出评价,”刘建军说,好多很棘手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微生物技术来解决,他为进入这个行业而感到自豪,将带领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不懈探索,为促进行业发展推出更多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