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慢下来,让设计更完美

2013-01-29 18:31:24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徐行健  济南纺织服装工业设计中心主任,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画家。系全国首批注册高级家纺设计师,现任中国家纺产品设计中心主任、总设计师。兼任瑞典NCS大自然色彩协会中国地区特约设计师,中国家纺设计师协会副会长,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工商联合会纺织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奖赛历届专家评委。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山东省、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参与了数届的家纺设计大赛,每次评完都有一种遗憾,我们家纺设计界有优秀的设计人才也不乏非常好的创意,但精品、经典之作却太少了,而草率、粗糙、“快件”、“急就章”的作品太多。我个人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们设计的太快了。
  有些作品创意很好,但缺乏细致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以至于因细节的欠缺而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有的色彩很新,但图案造型不美,有的则是在工艺上欠考虑等等。总之,都是因为设计太快而使本来可以设计得很好的产品落了选。如果能慢下来,再多下一些功夫,就会发现不足,就会做得更好一些,但非常遗憾,许多作品不是没有水平,而是欠周密的思考,贪快而使作品落选。
  在市场上,在各种定产会,博览会,在企业的样品室,我们更是见多了在设计上草率、粗糙的东西,有的构图很好,但色彩上却有不入调的现象,有的则在工艺上欠考虑……由于设计的太快,使得我国整体设计水平很难上去,很难和日本、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肩。快设计已经成了业界设计水平很难提高的一大障碍,甚至使设计水平下滑,虽然年年月月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但精品、经典之作越来越少。
  我们的设计过程贪快、贪多,为什么不能慢下来,精心设计,以少胜多呢?
  中国人至今还有大跃进、大干快上的基因在作怪,动不动就快马加鞭,只争朝夕,做大做强……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使得心态愈加浮躁,社会的原因是主要病根。
  一些企业的领导只想急功近利,习惯于数量、速度的要求,再加上自身审美修养差,经常违背设计创作规律,而给设计人员下任务,定指标,动不动就搞会战,设计人员一年到头都在赶设计,致使设计过程太快而不可能做到调研、考察、构思、资料搜集,然后坐下来全面考虑、精心设计……而是为了赶任务,完成指标,去匆匆忙忙设计,造成了数量惊人,速成的快餐式的作品太多,导致产品上的快下的快,短命的太多。
  有些设计人员本身太浮躁,太懒,对待创作不严肃,不认真,没有很高的创作欲望,没有在平时多积累多思考,搞原创和创新,而是来了任务就在电脑资料库拼拼凑凑,或是抄袭别人的产品;有的基本功差,学识水平审美修养不够,又不愿刻苦学习,而总想走捷径,急于求成,导致作品的水平不断下滑,有些业内人士感叹“现在耐看、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太少了”。
  著名漆画家乔十光在俄罗斯东宫博物馆展出他的作品《簧火》,有人问设计了多长时间?他回答两个月,他们异口同声的发出惊叹:“没想到这么快,我们以为需要半年呢。”在国内,他也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听到的也几乎都是惊叹号,但我们的惊叹却是“真没想到这么慢,一个星期还不行吗?”
  瑞典沃尔沃公司有这样一条规定:任何项目从立项、论证到投产都必须经过两年的时间,再好的创意也不例外。在我们这个追求快与速效的国家里,这样的规定简直是太愚拙了。然而瑞典人正是这样的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在慢慢的创造着经济奇迹。一个国土面积只有4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拥有沃尔沃公司和美国太空总署的供应商。
  1986年,意大利人卡罗·佩特里尼为抵制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现象,提倡“慢食运动”后很快就发展、延伸,从欧洲席卷全球,成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慢活的生活方式。瑞士建筑师阿特利·彼特进而提出了慢设计的概念,也得到了人们的热情响应。
  慢设计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理念,它并不是简单的指设计过程中时间的长与短,而是强调设计师在创作和设计中,从创意、命题、搜集资料、调研、考察的准备阶段,直到坐下来伏案设计时的一种平和、静谧、专心、细心、精心和放松随性的感知状态,而最终完成的作品将更具个性化、人性化、艺术性,更贴近人的心灵,使作品有亲和力,有体温感,其作品是经得住推敲、琢磨和时间考验的。它不是急急忙忙的粗糙冲动的“急就章”,而是关注到产品的每个细节,关注它是否适合生产,符合工艺技术条件,是否更进一步关注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米兰·昆德拉在《慢》这本书中写到:“一个人在路上走,突然他要回想什么事,但就是记不起来,这时候他会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的确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回忆起更多的事,才会更专心的去研究某一件事情。
  庄子最早提倡“虚静”,就很懂得个中三昧。王羲之有诗云:“争先飞吾事,静照在意求”,“静照”是一切艺术也是设计及审美的起点。我们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平和简静的心态下完成的。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写的比较慢的。而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一个个中国画大师作画的过程,用笔是比较慢的,那深厚的笔墨功夫和优美的线条,如果都快如疾风,是不可能力透纸背,如屋漏痕,似锥划沙,就不会产生有千钧之力,生机勃勃的作品。任何艺术创作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设计,都需要有这种慢的境界,别“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设计就得慢下来,前思后想,想好了再去做。
  从孔孟的“三思而后行”到“欲速则不达”;从民间工匠传统的“慢工出巧匠”到“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早已体现了慢设计的理念,只是我们被社会的急进、“大跃进”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以快为重要特征的工业文化所迷惑。为了快,我们所遭受到的恶果和严重的教训还少吗?我们被快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慢是一种更科学、更理智、更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让我们的设计慢下来,先别忙于拿笔动鼠标,去看看天上云的舒卷和鲜花的开落;去读几页唐诗宋词,听一曲小夜曲和梁祝;去感受身体在空气和阳光微风轻拂下的舒泰。让静谧沁入心田,让体温渗入作品,去细细品味,轻轻思考,远远的观察,全面的关注。
  “破半日功夫清书检画,同两三知己道古论文”,这是古代文人的最高享受,也可以成为设计师创作前的最好准备,让设计慢下来吧,先别拿笔动鼠标,去逛一下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深入到车间,看经纬在织机上的交织所呈现的奇妙效果,看印花机一版接一版叠印色彩的丰富。等“成竹在胸”再去享受慢设计的美妙过程。
  慢下来吧,让设计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