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伦教授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在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落花生》中对花生的描述。
在青岛农业大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已与花生打了30年的交道,把足足30年的心血全都倾注在如何让花生更高产、更优质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上,把自己一生中最年轻、最灿烂的时光,全都默默挥洒在全国各地的花生田里。
他就是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王铭伦教授。
花生不语,但花生那固有的可贵的品质却在无言诉说着这位研究者的默默付出与累累果实。
连高中也没读过的花生栽培专家
从1982年留校从事有关花生的教学研究工作,到现在,王铭伦教授已经在小小的花生上整整钻研了30年。
30年有多久?
对于种植历史超过3500年、有“长生果”之称的花生来说,30年只是弹指一瞬;而对于一个把花生作为终身事业的人来说,30年却是何其漫长、何其珍贵的一段时光。
正是30年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让王铭伦教授从当年青涩稚嫩的青年教师成为今天全国知名的花生栽培专家。也正是由于他30多年前在当时人看来的“固执己见”,才让他的人生发生转折,从而走上成为知名专家的道路。
把时间的镜头推回30多年前,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位知名的花生栽培专家竟然没有读过高中。
1974年6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铭伦初中毕业就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只能无奈回到了家乡干起了农活。
但人生在1977年的那个国庆节开始发生了转折。
在那个至今令王教授记忆犹新的国庆节,初中时的一位老师告诉他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国家要恢复高考了。就在几天后,老师还专门找人给他捎来了复习资料。然而,令老师和王铭伦周围亲朋好友都没想到的是,这位一天高中都没上过的人,竟然真的要参加高考。
原来,老师的初衷是让王铭伦考中专,按当时的情况,考中专把握更大一些。不曾想,这位从来没有上过高中的学生,此刻却不可理喻地萌生了直接考大学的冲动,任人怎么劝,就是听不进去。王教授的一个表哥,住在离他30多里远的地方,为这事,跑了几次劝说他,王教授却丝毫不为所动。
当年12月份进行高考,在经历不到2个月的复习后,他就踏进了考场,尽管没有考上,但考试的结果却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半年后进入1978年的高考,王铭伦教授终于以超过分数线一分的微弱优势,成功进入了莱阳农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的人
1982年,以优异成绩留校的王铭伦教授有幸成为了当时知名的花生栽培专家沈毓骏教授的助手。用他的话说,“沈教授就是我毕生事业的领路人。”
在沈教授的指引和影响下,他与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铭伦教授说,他搞花生,不是为了写文章,就是想给老百姓做点事情,让种植花生的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到头来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就像许地山在《落花生》中那朴素的话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只有默默无闻的行动。
自1982年以来,王教授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有关花生的研究,一直站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1988年到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深造,也是以花生为学习和研究方向。
在外人看来,王铭伦教授选择的大学教师是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体面工作,事实上,王教授的这个大学教师却时常身在田间。30年如一日地做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与农民一般的工作。春播、秋收、施肥、锄草……王铭伦教授做的比普通的农民更仔细、更投入。在他自己看来“我就是一个比农民兄弟知道的更多的农民”。
烈日暴晒、大雨滂沱的天气里,农民可以躲在家里不下地。但是作为特殊农民的王教授却不能“躲”,躲了研究就没法做了。用他们的话说,到了取样的时候,除非是天上下刀子,否者都要雷打不动地到花生地里去。
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当时的安徽先后发生6次灾害性暴雨,频繁的强降雨过程,使得皖南山区山洪暴发,淮北局部洪涝成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铭伦教授仍义无反顾地深入安徽灾区,考察他们指导下的花生生长情况。在王教授看来,越是极端的自然条件下,越需要去看看,才能使技术和研究成果更加完善。
做农业科学研究的,不是研究出成果就结束了,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有把成果真正推广了,被老百姓接受了,才能算是成功。
30多年来,王铭伦教授为了搞研究天南海北地“跑”,为了技术成果的不断完善和示范推广,他又全国各地去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给各地的农技人员和农民讲课、培训。到现在,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有多少地地道道的农民学生了。
粗略算来,这些年来,王教授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外面奔波,每年社会上的人都艳羡的学校暑假,王铭伦教授从来都没有休息过。因为暑假期间,正是花生的生长季节,是他最兴奋、也最忙碌的季节。他的家人清晰地记得,仅今年,他就“六下东北,三进新疆”,9月份一个整月,他只在家“留宿”了三个晚上。
经年累月如此,苦是肯定的,累是必然的。王铭伦教授却说,这些年走下来,并没有觉得有多苦,能做出点成绩,能让农民少费力多收益,就有莫大的满足与成就感。
接触才能知道累累的果实
30多年来,王铭伦教授把他的青春、热血和汗水,都浸泡在了花生之中。就像花生,“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才能知道。”
这些年来,王教授完成的研究成果竟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五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权。
“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强调产业化实践,成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标准,是山东及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的主体技术。在当时,已累计推广4118万多亩,覆盖山东及黄淮海地区花生种植面积的近60%,占全国面积的七成以上,有力提升了山东花生品牌的科技含量,累计增产170多万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76.54亿元。
育成的青花5号、青花6号、青花7号3个花生新品种,均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青花6号通过国家鉴定。三个花生新品种在山东、河南、辽宁、吉林、新疆等省均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与推广,正在花生生产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研发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饱安,自1999年就被省农业厅确定在全省示范推广,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江苏等全国主要花生产区推广应用数百万亩,为花生的增产增效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的“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及其播种机”和“一种花生摘果机”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一种花生夏直播播种机”“一种花生新型盖膜播种机”和“新型花生摘果机”分别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这些专利技术改革了花生传统的种植方式,实现了花生生产的高产高效;使花生播种机引入了新的设计理念,真正做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30多年来,在王铭伦教授一帮人的不懈努力下,青岛农业大学在全省乃至全国花生栽培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影响力。如今,在全国只要提起花生栽培领域的事,必然会提到青岛农业大学。
现在,已过知天命的王铭伦教授,家里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他还是坚持在第一线,仍然把他的书斋安放在广阔的田间,默默地不追求体面地做着有关花生的事业。因为,他追求的顶点永远在未来,就是要用自己的所学,让农民从有限的农田里,获得更大的收成、更多的收益。(刘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