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由于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近海无鱼可捕问题日益突出,海洋渔业这一传统产业渐渐失去优势,而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掠夺性短视做法使得生态系统结构失衡、更能退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第二,海洋污染等问题使近海环境安全受到威胁,比如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大气沉降等都威胁着海洋环境,时而突发海上漂浮物事件,加之海洋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海洋环境安全和人们身心健康,也威胁着海洋工程的安全;第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我们海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低水平阶段,主要以低附加值的捕捞业和养殖业为主,而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这样的产业结构发展下去,对资源本身会造成浪费,甚至使资源逐渐衰竭,而且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比较低的;第四,开发与建设理论研究氛围不够,对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一度十分低迷,如何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相关研究不够;第五,区域内合作不够协调,山东这几年也先后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很多区域经济建设思路,但是区域内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各地区各自为政,存在不正当竞争;第六,发展特色不够突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如何突出我们的特色?不能照搬长三角、珠三角的模式,应该立足于我们自身的特点,建设特色的生态经济区。
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在生态经济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日本生态经济的发展分为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两种模式。
动脉产业是指原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该模式包括:一是实行清洁生产方式,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生态设计,对原料和能源进行投入替代和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实现低能消耗和清洁生产;二是延伸生产者责任,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推进法》中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国民作为排放者的责任中应该包括承担有关废弃物合理再循环和处理的责任。为此,生产者要改良产品设计,标示产品材质或成分,回收、再利用一定的产品,承担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物理或经济责任;三是建立动脉类产业生态工业园,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来建立不同动脉企业之间的生产循环系统,企业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组成一个产业链,在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工业园。
静脉产业指利用垃圾回收、再资源化利用而形成的一些产业。该模式包括:一是由动脉产业链延伸静脉产业链,日本通过延伸生产者责任和建立固定规范的废物回收体系,以专项废物循环利用法为基础,在每个主导产业动脉产业链上延伸一条相应的静脉产业链;二是建立静脉类产业生态园,静脉产业园中主要是对废弃物、垃圾处理的一些企业,比如日本最大的一个静脉产业园是北九州静脉产业园,里面有20多家企业。
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把旅游和静脉产业园结合在一起,产业园同时对公众开放,发展旅游,因为它本身就是零污染、零排放,环境非常优美。据统计,像北九州静脉产业园每年供游客参观学习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5.74亿日元。
日本的经验可以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一些借鉴。首先,政府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全面、完善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进行保障,同时做好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清洁能源或循环再利用的企业加大财政倾斜;其次,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借鉴日本经验,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规划发展动静脉产业,青岛好像已经规划实施了一个静脉产业园区。同时,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日本无论是动脉产业还是静脉产业,都有一个相应的发展战略,把一些动脉产业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进行深化和延伸,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另外,就是推动海洋生态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建设,比如海洋产品深加工,海洋生态产业以及促进废弃物品循环利用,在这些方面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链。这些都要在规划上有一个比较详细的系统规划;第三,强化教育、多方参与,生态经济对大多数人来说尚属新鲜事物,因此要对民众进行普及教育,将生态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同时,借鉴日本经验,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政府、组织、个人都参与到生态经济建设中来;第四,积极与日本开展合作,可以请一些专家来,利用他们的一些技术。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企业与日本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在实践中学习日本经验。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提升生态经济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