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郑淑英:科技支撑海洋资源开发三大方向

2010-11-02 17:09:57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郑淑英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即将成为国家战略,这是山东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前段时间,我有幸参与了由山东省政府委托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的调研,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了一些研究。今天,我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体系,主要是就海洋产业方向,谈一谈个人体会。
  要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必须对它的的建设环境、基本地位和发展方向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才能够从科技支撑方面进行对接。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大环境十分有利。一是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非常突出,首先就是环境、资源、人口的的矛盾。要解决好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协调环境、资源、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国家战略开始向海洋领域跨越,在陆域资源、发展空间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从国家领导层次开始,大家把目光都转向了海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三是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理念和位置上来审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沿海省市之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广东、浙江,现在就出现阶段性的制约,他们的发展是走了一些弯路的,可能没有把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利益追求等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以环境、生态作为代价得到的发展可能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山东。
  有了上面这几个大环境,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解决21世纪面临的能源短缺、空间制约、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我们在做科技支撑体系的时候,首先就要研究支撑什么?上面这些重大问题就是要支撑的。为什么要支撑?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支撑?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只是山东的事情,而是涉及全国沿海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又将影响全球的发展。山东通过建设蓝色经济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问题,能源资源紧缺、环境问题凸现、发展空间殆尽等等。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优势海洋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资源是海洋优势产业的基础,把海洋产业做得可持续,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优势资源?第一,就是山东本身的资源环境,这是第一位的优势;第二,社会科技资源,这个也很重要,资源的开发要靠人类理性的组织、有计划的开发,最终还是要落到人的行为。
  海洋资源开发的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空间利用价值凸显,现在,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会对海洋的空间价值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岸线、港口、海域等,都承载着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二是集约、高效、低碳,这是从近向远,从浅到深而言,近海资源已经非常有限,有人预言,再过一二十年,可能我们的近海就没有多少鱼可捕了。同时,在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就更现实一些。
    在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山东要对自己本身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首先是能源紧缺,举一个例子,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七个,集中了山东省37.6%的人口和43.9%的土地资源,人口密度是516人每平方公里,未来十到二十年,人口将继续向该区域聚集,也就是说,未来蓝色经济区的人口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5-2006年的时候,山东、辽宁、广东、浙江等沿海五省原油消费量就占到全国总消费量的50%,而山东省就占了10.7%。根据规划,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有数百个大项目要陆续上马,这些基本都是重工业项目,能源消耗很大。再看石化,蓝色经济区含义很好,蓝天碧水,要体现海洋经济的蓝色。但是我们国家现在的煤炭消费大概要占能源消费的70%多,这种能源结构要想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就要寻求新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海洋能源正是清洁的、可再生的,所以现在把海洋能的利用提到了比较高的战略地位。山东面临的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资源短缺。比如水资源,山东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大省,2006年因为干旱,缺水的人口、牲畜的数据很惊人。而海水利用给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可利用水源。
  海洋资源开发的第三个方向就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包括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药物等等,前景都十分可观。
  上面这几个大方向,就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产业方向。产业发展,科技先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设备的支撑。人才、技术和资金三个科技支撑要素应该组合成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不过,青岛作为全国海洋科技中心,在统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时候,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成果中,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比较高,真正能够拿来产业化、技术放大的成果占比例非常少。科研人员做基础研究的话,就必须踏下心来做,但应该和产业化连接,开始做项目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将来能不能技术放大,能不能应用到产业链中,哪怕是一个环节。资金的流向也应该向能够成果转化的、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地方流动。所以,最终的产业方向,关键还是在成果转化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