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吉亭:机遇与挑战: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背景结构

2010-11-02 17:04:38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孙吉亭所长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个全面论述海洋经济的大战略和部署进入了党和国家政府领导的决策之中。“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是基于山东省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要提出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引领山东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沿海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利用资源秉赋发展优势经济,以科学的目标定位来推动山东发展,是山东发展新阶段必须作出的选择;二是寻找一个战略定位,构筑一个发展支点。沿海是我省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利益立足点,我省海洋经济优势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特色鲜明,包括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对外开放优势等等;三是寻找符合国家利益的发展点,从全局和长远性视角来观察,山东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空间,在我国东部沿海率先发展区域已经基本实现全线发展的形势下,依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发展布局的调整可能,发展海洋经济新空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蓝色文明的崛起机遇。山东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提出了很多发展战略,2003年的“突破菏泽”战略,2004年的“三个突破”战略,2007年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就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20世纪末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进入21世纪后又相继提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战略规划。2009年12月,国家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现在已经形成了区域发展格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由“东中西”到“北中南”的变化。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单纯的依靠陆地经济或者单纯依靠海洋经济,对山东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来说,现在世界上一些海洋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的GDP最高也不超过10%,如果过于强调海上一个山东或者陆上一个山东,可能海洋经济的GDP永远也不会超过陆地。因此,必须要实现海陆统筹。
  二是经济地理的重组机遇。首先是后发优势带来的机遇。山东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时间比较晚,而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后,城市化速度将会加快,因此山东的城市化加速期相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天津等发达省份将更长,城市可塑性更强,城市现代化标准更高。第二是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山东北接环渤海经济区,西伸黄河中下游腹地,东与日本、韩国接近,新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长型强,产业组成体系相对独立。第三是交通优势带来的机遇。山东是当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贯通内陆东西南北和海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山东海岸线漫长曲折,在全国独一无二,深水大港数量之多、技术之高,全国很少省份可以与之较量,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全国第一,现代海洋装备设施全国一流。第四是经济优势带来的机遇。山东是国家三个GDP迈上三万亿元的省份之一,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外,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而是如何促进工业与信息相互融合,步入市场化完善期之后,企业、市场、中介、政府、社会保障体系、法律体系等市场经济体系将会更加完善,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会逐步扫清,市场配置和体制调节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完善,步入国际化拓展期,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也将会不断提高。
    当然,我们还面临很多的挑战,主要有:后金融危机时期全国区域经济“重新洗牌”,山东经济板块受到的挤压作用更加明显。2009年5月4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月10日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7月1日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6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另外还有西南部的武汉城市板块、新兴的川渝陕等城市板块,也在迅速崛起。同时,山东本身还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挑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三、四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过底;社会资本结构中,国有控股资本较高,民营经济不够发达;经济发展布局中,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中,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城乡、行业个人收入之间悬殊较大。此外,节能降耗减排任务仍然艰巨,而规模企业大多数涉足于化工行业,高端人才比较缺乏,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环境亟待优化。再就是“大而不强”制约着又好又快发展的挑战,山东人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江苏等发达省份,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较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此外,还有保守的黄河文化传统与农耕文明生存发展惯性的挑战,人民求稳、求安、怠变不思的思想很大,全省干部群众对于打造蓝色半岛经济区重大意义的认识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包括我们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深入研究也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