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秋,男,1965年3月生,山东栖霞人,现为滨州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书记。自1987年进入滨州市水产研究所工作至今,承担省市科研项目16项,其中主持承担项目6项,荣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滨州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荣记三等功3次。2009年,其主持的“黄河三角洲毛蚶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毛蚶高效生态养殖领域的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海洋生物养殖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卤虫生态养殖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滨州市水产养殖业七大亮点
记者:孙所长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滨州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孙同秋(以下简称孙):目前,滨州市海水养殖面积110万亩,养殖品种28个。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约178亿元,同比增长约8%,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87公斤,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4倍,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8倍。
2009年,滨州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七大亮点:
1.渔业项目位于全省前列。2009年,滨州市共争取省级以上渔业项目19个,其中现代渔业项目3个,占全省省级同类项目总数的30%。现代渔业项目实施,对调整渔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养殖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渔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滨州市大力推广中国对虾健康养殖,尤其是1985年-1993年期间,滨州市中国对虾养殖对全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滨州全市范围内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滨州市水产养殖的一大特色和主导产业。2009年,全市南北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4万亩,淡水养殖面积6万亩,产值达10亿多元。特别是以博兴县乔庄镇为代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尤为突出,最高单产达到1150公斤。乔庄镇成为滨州市淡水养殖第一镇,山东省淡水养殖强镇。
3.“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特色突出。滨州市水产养殖总面积已超百万亩,半数以上都是“名、特、优”品种,其中文蛤、丰年虫、日本对虾、海参等养殖面积达到60.3万亩,占海水养殖面积的55%。卤虫养殖面积广阔,效益突出,盛名享誉海内外。
4.海珍品工厂化养殖填补历史空白。2008年,滨州市利用500立方米水体生产海参苗种3500万头,打破了没有海参养殖的历史。2009年,生产海参苗种900公斤,最高单茬单立方米水体产量3.5公斤,居全国第一。鲁北海生生物有限公司建设海珍品工厂化养殖面积3万平方米,填补了滨州市海参工厂化养殖的空白,养殖品种有半滑舌鳎、大菱鲆、毛蚶、日本星鲽、硅藻等,年产优质名贵海珍品20万公斤,优质育苗200万尾。
5.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体系规模日益强大。滨州市拥有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10个,面积45.4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达37个。5个基地被命名为滨州市绿色水产品养殖工程示范基地,成为第十一届全运会滨州赛区专供水产品基地。2009年,山东埕口盐化有限公司养殖厂荣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厂”称号。
6.现代渔业养殖开发模式闻名省内外。滨州市不断加快生态渔业健康养殖步伐,现已形成生态混养、一水多用、工厂化养殖等一系列特色高效渔业养殖模式,特别是滨州市内陆采用“上粮下渔”模式,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罗非鱼、淡水白鲳等新品种,获得了“盐碱地改造、水产品丰产”双丰收。2007年,省政府向全省推广了滨州市变盐碱地包袱为渔业生产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经验做法。
7.特种海产品养殖助推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壮大。无棣县建立了卤虫卵、裂质壶菌、小球藻、盐藻、螺旋藻养殖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卤虫卵8350吨、裂质壶菌50吨、小球藻50吨、盐藻5吨、螺旋藻160吨,产品出口韩国、比利时、泰国等世界各地,带动了水产育苗、食品保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裂质壶菌工业化生产装置在我国尚属首个,卤虫卵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海蜇养殖、贮运、加工实力雄厚,沾化王尔庄成为“中国海蜇第一村”。2009年,国内首条美国全自动虾类脱皮生产线落户沾化。
山东海岸的独特区域
记者:与山东沿海其它6市相比,滨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
孙:滨州市浅海滩涂面积255万亩,约占山东省的31%,位于全省沿海首位。目前开发增养殖面积110万亩,尚有40余万亩滩涂面积极具开发潜力。滨州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厚,近海水域有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79种,底栖动物222种;近海潮间带植物24种,动物207种;近海鱼类112种。享有“天下第一鲜”美称的文蛤就产于滨州沿海。滨州沿海还是全国最大的丰年虫卵养殖加工基地,也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集散地。无棣县沿岸建设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贝壳堤岛。另外,沿海地热资源和风力资源较为丰厚,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滨州沿岸还是鲈鱼、梭鱼、舌鳎等鱼类和贝类的产卵繁育场,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天然的苗种资源。滨州市沿海的滩涂底质为泥沙质,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具发展滩涂贝类和鱼虾蟹类养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滨州市发展海水养殖业也存在一些劣势。滨州位于山东最北端,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这就使得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期较短;而夏季降水期,入海河流提闸防洪,淡水倾斜又使得海水变淡,影响了海水水质,导致养殖环境变化剧烈,进而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
因此,建议适当发展和利用地热能、风能与光能资源,通过提高水温,延长水生动物生长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建议合理建设内陆水利灌溉渠,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减轻淡水对海区的冲击力度。此外,滨州沿海贝类资源丰富,贝类养殖面积巨大,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贝类育苗场,苗种多从外地购买,增加了运输风险和养殖成本。建议加强贝类育苗生产开发,实现苗种自给,这也有利于保护当地品种的优良性状,防止种质混杂。
记者:在海洋科技工作中,滨州市水产研究所历年来的科研工作和产业化情况如何?
孙:1980年,滨州市水产研究所建所之初,就主持承担了山东省水产局下达的“惠民地区浅海滩涂渔业自然资源试点调查”的任务。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较系统地了解了惠民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20世纪80年代末,我所主持承担了山东省科委“沿海毛虾渔情预报方法的研究”、“黄河口区潮间带(惠民调查段)生物资源调查”、“渤海湾、莱州湾毛虾适宜捕捞期的研究”等项目,为水产资源的进一步科学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渤海湾、莱州湾毛虾适宜捕捞期的研究”成果于1985年被国家农林部采纳,对渤海区毛虾休渔期进行了调整,将原休渔期7月1日-8月31日调整为6月20日-8月20日。休渔期调整后,仅鲁、冀、津三省(市)毛虾年渔获量比调整前增产58.98%,同时保护了其他经济幼鱼、幼虾资源,对恢复和提高渤海经济渔业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所先后主持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滨州沿海牡蛎资源调查”、“四角蛤蜊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浅海滩涂健康养殖带技术研究开发”、“浅海滩涂文蛤增养殖技术研究开发”、“青蛤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开发”、“毛蚶大规格苗种培育及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滨州市“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开发”、“黄河三角洲毛蚶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等项目,为滨州市水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所先后与山东埕口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同时,我所科技人员深入威海金牌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海珍品饲料加工、销售、水产品养殖等服务。2008年,我所与山东埕口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特色贝类养殖开发基地,进行青蛤、毛蚶、泥蚶、文蛤、对虾、梭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开发,对滨州市高效生态养殖起到了示范作用。
滨州市唯一涉海专业科研机构
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滨州市水产研究所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孙:滨州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滨州市水产研究所是滨州市从事水产科学研究开发的专业机构。当前,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我所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滩涂贝类资源是我市一大特色,沙蚕、蜾蠃蜚、卤虫等是良好的饵料生物,科学开发鱼虾贝生态养殖,对于改善海洋环境、提高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建设蓝色滨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良种选育、种质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保健食品的研制以及立体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清洁养殖等都是在新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黄”、“蓝”建设中亟需攻关的课题。这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机遇。
同时,我所科研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不过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广泛挖掘科研开发潜力,坚持科技创新,积极争取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我所一定会在“黄”、“蓝”经济建设浪潮中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与行业引领作用。
记者:滨州市水产研究所在滨州市海洋科研与产业布局中的优势以及所里今后的工作规划与重点如何?
孙:滨州市水产研究所是滨州市唯一的涉海专业科研机构。建所30多年来,我所一直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把握海洋科技发展动向,深刻领悟产业发展动态布局,所内团队具有敢于冒险和执著追求的科研传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在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渔情预报、良种引进增养殖、水产品加工、病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今后,我所将紧紧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加大项目立项争取力度,为“黄”、“蓝”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科技支撑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研究开发:黄河三角洲毛蚶人工育苗与生态养殖基地与示范区建设、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毛蚶资源调查与增殖修复技术研究及评价、黄河三角洲河蚬资源调查与增养殖技术研究、渔业良种繁育与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滨州沿海池塘敌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滨州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特征污染物甄别及安全性评价标准研究、沙蚕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滨州渤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黄河沿岸南美白对虾、河蟹与淡水白鲳立体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开发、盐碱地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