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守护神”——访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田家怡
田家怡,1951年10月生,山东桓台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带头人,山东省安全文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自1974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惠民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滨州地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滨州学院科研处处长、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年来,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8项,荣获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山东省、滨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3项,发表论文137篇,出版著作18部,参编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两部,先后荣获“全国环境科技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滨州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受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通令嘉奖一次,荣记三等功三次。
【阅读提示】
在田家怡眼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作为一名为黄三角生态环境守护了36年的老研究员,“在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战略而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自身的劣势。”
在海洋科技方面,“我们要加大投入,强化蓝色科技支撑,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兴风作浪’。”
“从黄三角申报国家战略开始,东营和滨州就暗暗较劲,互相竞争,这就影响了黄三角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让东营和滨州形成合力、打造一个共同体,在黄蓝两股浪潮中风雨同舟。”
在“蓝色浪潮”汹涌之际,“黄色经济”亦当头。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由此,这块“共和国东部最后的处女地”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天,这里的资源存储与开发利用情况如何?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这里的生态环境现状如何?“黄色经济”如何与“蓝色经济”共同谱写21世纪齐鲁大地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第四增长极的姊妹篇章?为了准备这期“滨州专题”,记者采访了知名生态环境学家、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滨州学院科研处原处长田家怡研究员。
36年守护“黄三角”
1974年,23岁的的田家怡刚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就来到当时的惠民地区从事生态环境研究工作。36年来,他在小清河流域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跨流域调水生态安全、生态恢复技术、环境工程、生态环境灾害及科技支撑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采访中,他对自己评价道:“这些年来,一直在这里从事与黄三角相关的生态环境研究,做出了一点成绩。”
2009年5月-10月,在黄河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冲刺阶段,作为《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的主要起草者,田家怡五易其稿,并于今年1月14日-15日,由省科技厅领导带队,去北京参加了18个部委关于《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的论证和答辩会,“为山东争了光”。
1995年-1999年,田家怡用4年时间查清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状况,著成《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研究》一书。在书中,他向相关部门提出“建立滨州无棣贝壳堤生态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以此来保护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如今,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滨州市沿海集保护与观光的著名景点。
去年12月,田家怡关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史”的课题在省社科规划办立项,“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今天规模化开发导致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叠加。”
今年2月,田家怡承担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沿岸贝壳堤脆弱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接近尾声。
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素有“地球之肾”之称。黄河入海前的翻腾为黄三角地区塑造了我国温暖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我们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湿地747139.4hm2,以河口区最多,其次是滨州的无棣、沾化和垦利。”湿地为黄三角繁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田家怡介绍,黄三角近海流域拥有浮游植物116种,占渤海的27.2%,浮游动物79种,占渤海的52.3%,其中包括海蜇、毛蚶、长牡蛎、文蛤、中国对虾等重要经济海洋动物。
与污染和灾害斗争
黄三角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多年来,我们节能减排、环保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环境污染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研究》一书描述:“柽柳、杞柳灌丛面积锐减,天然草场重度退化,大面积土地盐渍化,近海赤潮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及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
田家怡曾用连续10年时间对区域内19条河流进行监测,结果显示:7条河流严重污染,5条河流重污染,5条河流中污染,只有2条河流轻污染。“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石油污染逐渐严重;20世纪80-90年代之后,黄三角开发力度加大推进,地方工业污染也不断加剧;加上徒骇河、小清河、黄河、漳卫新河等多条河流都经过该地区入海,由此携带来的外污染也十分严重。”
黄三角地区的自然灾害更是令人惊讶。“经过1951-2007年连续57年的监测,滨州市有48年发生旱灾,而1951-2005年连续55年的监测又显示,滨州市发生过46次洪涝,可以说该地区十年中就有‘七旱八涝’。”田家怡继续介绍,根据1950-2005年的监测,滨州地区发生过275次风暴天气,平均每年4.9次。另一项监测则显示,滨州市风暴潮灾害每年1.5次以上。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灾害与减灾对策》一书于2008年12月出版。该书中,田家怡针对黄三角地区的自然灾害、人为社会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分别提出了有效的减灾对策。他认为,各种灾害破坏了黄三角地区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直接障碍,减灾是黄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一,我们应该改革现有灾害管理体制,建立黄河三角洲市、县(区)、部门、社会综合参与、协调配合的综合减灾新体系。第二,把灾害看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减灾与社会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考虑,制定经济社会与减灾工作同步发展规划。第三,加强灾害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安置与恢复、保险与援助、宣传与立法等能力建设。第四,建立专门的减灾科研机构,科技减灾能够形成‘减灾生产力’,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防灾减灾是实现防灾减灾与灾害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黄河断流、环境污染、不合理开发、自然灾害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湿地系统造成了极大破坏。田家怡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对湿地系统的作用认识不足,经济发展导致过度开发,加上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保护工作无章可循,长期以来乱占滥用现象不断发生,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对此,他建议建立湿地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和统一、权威的湿地保护机构,加强环境监测和水污染综合防治,以此来加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理性静观“黄”“蓝”浪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认为,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在田家怡眼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作为一名为黄三角生态环境守护了36年的老研究员,“在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战略而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自身的劣势。”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与土地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并存,尽管黄河两岸都是平原,但是盐碱地面积很大,开发利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并存,在地理位置上,黄三角地区在整个山东相对偏僻,区内海陆空交通条件都相对落后,东营港不能接纳大船,机场一周只有两三个直飞北京的班次,在建的滨州港还不具备民用的条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与资源相对短缺并存,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归国家管理,煤炭资源不少,但是归省里管理。因此,黄三角地区的资源还是相对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引黄工程能够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但还不能满足当地对水资源的需求。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并存,黄三角地区没有高山,基本都是平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相对单一,而黄河改道等又导致该地区的森林系统脆弱。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与优势产业薄弱并存,石油化工是黄三角的优势产业,但是比不了江苏,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农副产品缺乏深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产业等均发展缓慢。”
对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田家怡也有自己的想法。
“山东是海洋科技大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海洋科技的优势”,他提出:“在海洋科技方面,我们要加大投入,强化蓝色科技支撑,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兴风作浪’。”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姊妹篇。但是,“从黄三角申报国家战略开始,东营和滨州就暗暗较劲,互相竞争,这就影响了黄三角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让东营和滨州形成合力、打造一个共同体,在黄蓝两股浪潮中风雨同舟。”
此外,田家怡还提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尽快解决人才问题,引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造“蓝色人才航母”;“黄三角地区要真正发挥它的土地资源优势,还需要有新的土地政策”;“项目带动是关键”,争取实施大项目,进行超前运作。
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利用贝壳生产的陶瓷产品畅销国内外
滨州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省内著名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