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第一书记”郑光军的纵横“扶贫网”

2017-07-17 14:01:02   作者:张颖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丹参科技种植项目” 、“北大博士团” 、“云农场” ……省科技厅第一书记郑光军用这些原本离农民很远的“高科技 ”,在巨野县潘庄村“织”起了纵横连贯的科技扶贫“网”,实现了脱贫全覆盖。
       潘庄村是太平镇西南3公里处的一个贫困村,全村274户918人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29户371人。2015年2月,郑光军作为省派第一书记中的一员,派驻到潘庄村,“抓党建、促脱贫”,利用两年时间,给全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户户通,绿化树木亮眼,田地里的丹参苗随风摇曳,工厂里的老百姓欢声笑语。
 

纵向到底谋产业:用中药材“治”贫困病
        丹参,这一活血良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而在潘庄,它还治起了群众的“贫困病”。
       原来,潘庄一直以来只种植玉米、小麦,人均1.2亩的土地收入有限,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儿童问题严重。郑光军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调整种植结构。依托省科技厅与青岛农业大学,郑光军引进了中草药丹参科技种植示范项目。记者了解到,目前潘庄已种植的50多亩长势良好,根据目前行情和产量,每亩纯利润在3000元以上。另外,急性子、白芷等中药材的种植规模也已达50余亩,效益可观。
       而对于留守人员的问题,郑光军则先后成立了潘庄信德服装加工厂和潘庄二福首饰加工厂,由于首饰加工比较简单,在解决了留守妇女工作问题的同时,村里的残疾人也被优先录用。
       为确保贫困户全部进厂做工,郑光军让全村123户贫困户与两家工厂签订了用工协议,确保贫困户每月收入不低于600元。目前,全村剩余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就业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贫困户共增收80万元左右,其他群众共增收200万元以上。
       把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作为突破发展瓶颈、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的首要任务,郑光军带领潘庄走出了一条效益好、可持续、富有特色的脱贫之路。
   
横向到边惠民生:幼有所教,老有所乐,贫有所用
       扶贫先扶智,孩子是点亮乡村未来的关键。潘庄目前有70多名中小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留守学生。为解决他们成长和学习的困惑,郑光军通过与北京大学多方协商,邀请北京大学博士生服务团到潘庄村开展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北大博士团已先后两次到村开展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帮扶如何实现长效化?郑光军有了新想法——成立“潘庄村学生周末活动室”,利用周末时间,让北大的博士们为孩子们布置课内外作业。现在,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开展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的义务劳动等成为了孩子们的新型课外作业,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和爱护家园的观念意识得到大幅提升。
       受惠的不止孩子。针对潘庄六十岁以上老年人较多且都赋闲在家的问题,郑光军又先后到青岛、河北等地考察,引进了适合六十岁以上老人的沾花、灯具加工等简单手工活,并成立“老妈妈”工作室。现在,全村乃至邻村的老人都前来学习工作。在家门口挣到了零花钱的同时,还可以聚在一起唠家常,许多老人把新工作当成了兴趣爱好,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独乐不如众乐,在解决了老人及孩子的问题后,郑光军又将惠及民生之网“撒向”了全村——从北京引进“科技云农场”,实现了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的网上交易,足不出村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农用物资,且平均优惠价格20%左右。此外,服务站还可以为农户提供测土测肥、农技、乡间物流、农产品定制化等多项服务,畅通了科技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
       而作为云农场服务站负责人的潘跃令,曾是村里一类贫困户的代表:想脱贫却面临着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的难题。随着各类脱贫项目落地潘庄,这类贫困户逐渐实现了“贫有所用”。目前,云农场注册用户已实现全覆盖,每月农用物资交易量过万元,而潘跃令本人也月均增收800元以上。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扶人:不让一名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
       年近70岁的王陈氏是潘庄村的贫困户,郑光军在走访中发现,这位与当地口音有偏差的老人在每次交谈时都不是很高兴。通过多次聊天交流,老人终于向郑光军敞开了心扉。
       原来,王陈氏是30年前被拐卖至此的广西柳州人,原名巫秀珍。因没有文化,三十年间从未与家人取得上联系。而在潘庄的她,老伴已于10年前去世,儿子生病,生活贫困,经常以泪洗面。
       “不让一名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郑光军下决心帮助老人与柳州的家人团聚。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巫秀珍千里之外的亲人,并全程陪护老人回家。30年的再度重逢,实现了老人多年的愿望,郑光军也因此得到了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现在,巫秀珍自己决定兼顾巨野和柳州两边的家庭。每当提起这件事,她都哽咽地说:“没有郑书记,我这辈子也回不了家。”
       纵向谋产业、横向惠民生、不让一名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郑光军真正做到了事无新旧巨细、不分昼夜寒暑,以实际行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树立起“第一书记”的光辉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