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沿海众多区域规划相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站在国家层面,瞄准国家战略,而且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顺利升级“国”字号。一路下来,这个涵盖了山东7市51县(市、区),并将其它县(市、区)作为联动区,旨在实现海路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战略,国家色彩十分浓厚。
那么,“国”字号蓝区的国家色彩体现在哪里?首先,在过去沿海城市开放的30多年里,从最早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特区,到后来第二轮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再到后来包括海峡西岸、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上海浦东等沿海经济区,一系列开放式窗口只是利用了沿海廉价的海水运输,主体产业仍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和陆地上其他的经济区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呼唤一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新特区,因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无疑将是沿海经济的新坐标。其次,在海洋世纪,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海洋探索瞄准深海国际公共海底,蓝色圈地运动此起彼伏,新一轮世界性的资源开发改变了原有格局。在这种新趋势之下,中国建立以关键技术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和依靠海洋经济形成海洋竞争力的特区,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关系到国际海洋经济的竞争等关键问题。第三,建设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特区,是我国在海洋世纪的新举措,正如国务院所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起因,迄今仍有多种说法,其中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的“三位一体”海洋经济集成创新战略最为有力,而2009年3月23日由省委书记姜异康召集,王诗成、郑贵斌、王铁民三人参加的一次小型座谈会则成为蓝色经济区诞生最为关键的契机。2009年4月21-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于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股蓝色浪潮席卷山东。期间,国家多个部门多次来山东调研,山东举办了多次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大型论坛,沿海七市众多涉海项目纷纷启动,多家媒体重要版面一片转“蓝”。
关于为什么蓝色经济区花落山东,多种猜测也一直存在,比如山东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山东地理位置优越、“海上山东”建设成效突出等等。也许,这些都是促使国家将这个“国”字号战略放在山东的因素。
不过,回头远望,过去的种种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蓝色经济区的未来。与其说这是因为它已经成功上升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毋宁说是因为它关乎山东9470万人口的未来。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沿海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沿海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504.3亿元;同时,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原则,由东向西延伸,将山东省其它地区作为联动区,形成山东半岛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从某种程度上说,蓝色经济区未来建设如何,事关山东的未来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重点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各有侧重、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根据主体区和联动区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海陆资源配置,在联动区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加强联动区与主体区的对接,搞好海洋资源开发、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建设。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努力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将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探索开展海洋综合管理试点,推行海上综合执法,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海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构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力度,加快建设生态和安全屏障,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型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型转变。
根据国务院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规划目标为,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重在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在“两极”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可持续发展,明确海岸开发保护带岸线、滩涂、海湾、岛屿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等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加快近海开发保护带海洋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加大远海开发保护带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可以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青岛-潍坊-日照组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海岸经济新区,构建环湾型大城市框架,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烟台-威海组团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东营-滨州组团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那么,“国”字号蓝区的国家色彩体现在哪里?首先,在过去沿海城市开放的30多年里,从最早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特区,到后来第二轮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再到后来包括海峡西岸、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上海浦东等沿海经济区,一系列开放式窗口只是利用了沿海廉价的海水运输,主体产业仍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和陆地上其他的经济区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呼唤一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新特区,因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无疑将是沿海经济的新坐标。其次,在海洋世纪,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海洋探索瞄准深海国际公共海底,蓝色圈地运动此起彼伏,新一轮世界性的资源开发改变了原有格局。在这种新趋势之下,中国建立以关键技术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和依靠海洋经济形成海洋竞争力的特区,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关系到国际海洋经济的竞争等关键问题。第三,建设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特区,是我国在海洋世纪的新举措,正如国务院所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起因,迄今仍有多种说法,其中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的“三位一体”海洋经济集成创新战略最为有力,而2009年3月23日由省委书记姜异康召集,王诗成、郑贵斌、王铁民三人参加的一次小型座谈会则成为蓝色经济区诞生最为关键的契机。2009年4月21-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于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股蓝色浪潮席卷山东。期间,国家多个部门多次来山东调研,山东举办了多次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大型论坛,沿海七市众多涉海项目纷纷启动,多家媒体重要版面一片转“蓝”。
关于为什么蓝色经济区花落山东,多种猜测也一直存在,比如山东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山东地理位置优越、“海上山东”建设成效突出等等。也许,这些都是促使国家将这个“国”字号战略放在山东的因素。
不过,回头远望,过去的种种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蓝色经济区的未来。与其说这是因为它已经成功上升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毋宁说是因为它关乎山东9470万人口的未来。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沿海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沿海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504.3亿元;同时,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原则,由东向西延伸,将山东省其它地区作为联动区,形成山东半岛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从某种程度上说,蓝色经济区未来建设如何,事关山东的未来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重点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各有侧重、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根据主体区和联动区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海陆资源配置,在联动区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加强联动区与主体区的对接,搞好海洋资源开发、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建设。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努力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将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探索开展海洋综合管理试点,推行海上综合执法,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海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构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力度,加快建设生态和安全屏障,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型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型转变。
根据国务院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规划目标为,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重在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在“两极”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可持续发展,明确海岸开发保护带岸线、滩涂、海湾、岛屿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等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加快近海开发保护带海洋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加大远海开发保护带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可以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青岛-潍坊-日照组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海岸经济新区,构建环湾型大城市框架,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烟台-威海组团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东营-滨州组团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