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

万书波获省科技最高奖 二十九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
2019-12-27 11:13:17   作者:张颖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本报讯(记者 张颖辉)近日,山东省政府网站公布《关于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万书波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省科技厅审核,省政府批准,授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万书波研究员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典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及调控方法原理”等29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8项;授予“宽带信号实时测量分析技术及仪器开发”等13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授予“山东省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99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05项;授予皮特·谭伯格(Peter Tenberge)教授等三名外籍专家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决定》指出,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万书波研究员及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万书波1982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今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主任,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万书波长期从事花生栽培生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阐明了花生产量形成机理与高产途径,创建出单粒精播等关键核心技术,培创出花生实收亩产782.6kg的世界纪录,扭转了花生是“低产作物”的传统观念;明确了花生品质形成机理与关键调控技术,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创建出优质专用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系统研究了小麦-花生两熟制理论与技术,提出了以花生为主导,兼顾粮经作物及果树的“花生带状轮作”技术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促进花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花生栽培协同创新团队,为花生产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链接
 
万书波:专注破解生产难题的花生专家
 

       12月25日,省政府网站发布《关于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万书波摘得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桂冠”。然而彼时,他正忙着与团队研究花生全程可控施肥和花生氮阻遏阈值的实验方法,从实验室出来,下午又匆忙赶到南京参加全国学术会议。荣誉加身并未改变这位农业科学家的生活轨迹,他还是一如往常,心里想着农业,心里装着农民。

       以单粒精播创花生亩产世界纪录
       花生单产不高是制约我国食用油脂产业发展和农民种植花生积极性的瓶颈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花生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播种面积不足3500万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低产作物”和“小作物”。
       按照传统种植方法,“一穴两粒播种才能保证出苗率、是创高产的唯一途径”成为很多农民的共识,但万书波打破了这一“定律”。
       近年来,万书波团队在单粒精播技术模式、增产机理、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探索,创建了以单粒精播技术为关键核心、配套钙肥调控和“三防三促”技术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在青岛平度、临沂莒南、烟台莱州、泰安宁阳、聊城冠县,以及新疆、湖南、吉林等多地进行试验示范。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每亩减少用种4000粒左右,亩用种量减少20%左右,但产量增加超过8%。单粒精播技术连续3年实收亩产突破750公斤,创造了实收亩产782.6公斤世界纪录,突破高产技术瓶颈,成为我国花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已连续5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济南分中心主推技术。

       跟有限土地要产量打破“粮食怪圈”
       连续8年,万书波带队走南闯北,在山东、河北等地的不同生态区开展“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大面积试验示范。他们通过压缩玉米株行距挤出宽带间作花生,同时在种植模式、品种筛选、农机配套等方面探索新技术,最终探索出在机械化种植条件下的粮油均衡增产技术新模式。
       高肥力地块适宜选玉米与花生为3比6的种植模式,中肥力地块适宜选3比4模式; 每亩密度玉米为4000株、花生为7000穴至9000穴……万书波团队成员张佳蕾副研究员介绍说,高产背后是团队无数次试验论证的付出才换来的核心栽培技术。

       心里装着农民希望“藏粮于技”
       万书波是山东栖霞人,已经和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的他,心里想着农业,心里装着农民。他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过去靠的是大量的投入,如今资源环境承载力到了一定程度,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高产是农业生产的追求,也是行业难点。如美国一直在搞玉米高产竞赛,最近突破2000公斤/亩。结合我国国情,万书波研究员一直在挖掘花生的生产潜力有多大,与平均亩产有多大差距,到底要怎样提升。”张佳蕾说,除了休息时间,万书波就和科研人员们泡在一起。(刘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