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蓝色山东”专版从开设至今,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们得到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部门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李乃胜、王诗成、郑贵斌等领导专家的关照。可以说,2010年,“蓝色山东”正是伴随着他们的声音而一步步成长。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我们将继续“解读蓝区宏观环境,跟踪蓝区建设动态,关注蓝区海洋人物,聚焦蓝区战略产业”,使“蓝色山东”继续茁壮成长。本期“蓝色山东”特在9版、11版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回顾,并摘发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论点,以飨读者。
“蓝色山东”:山东蓝区新历程
在2009年,对很多人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相关规划也刚刚起步;2010年,不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呈报国务院待批,而且一大批企业的一大批项目都陆续先行先试,沿海地市纷纷奏响了蔚蓝乐章,其在媒体的频频亮相,更是使“蓝色经济区”这个令人充满了未来希望的新鲜事物进入了平常百姓的视线。
《蓝色山东》正是伴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而诞生。《蓝色山东》刚刚走过的一年正是半岛蓝色经济区从模糊变得清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高层决策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仍然十分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为这个新开专版的名称而辗转征求多位专家的意见。我们找到了郑贵斌副院长,找到了王诗成巡视员,还找到了青岛多个涉海科研机构的诸多领导,他们无不赞成我们开设这样一个专题。大受鼓舞的我们,找到省内海洋界20位专家学者,邀请他们成为“蓝色山东”的顾问,又邀请了沿海七市科技局做我们的协办单位。由此,一个面向省内蓝色经济发展,同时兼顾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动态,旨在记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历程的“蓝色山东”诞生了。
这一年里,我们采访了李乃胜、王诗成、聂炳华、郑贵斌、杨子强、刘保华等一批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组织了“海洋生物与蓝色经济发展论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施路径研讨会”、“滨州蓝色经济”等系列专题报道。
我们依稀记得省内海洋经济学界的两位老前辈的语重心长。刘洪斌教授质疑:“你说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但是环境保护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做好,怎么建?2008年山东国民生产总值是3万亿,3万亿也好4万亿也好,你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发展而发展吗?什么是发展?总量增加就是发展吗?”;徐质斌先生主张“海洋有很强的自净能力,消解污染物的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阀值’,就损坏了海洋的健康;各行业争相下海,造成公地悲剧和各种矛盾冲突,必须进行协调;海洋生态链脆弱,污染容易扩散,空间暴露,防御困难,必须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和敌对势力侵害应对系统。”
我们期待,“十二五”开局之年,半岛蓝色经济区成功上升国家战略;蓝色经济展翅翱翔之时,“蓝色山东”随之起舞。
“三雄并立”:沿海蓝色新格局
经过几年的国家战略储备,沿海省份几乎无一遗漏的进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层面。观察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区域结构,2001年至2009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海洋经济区实现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GDP的88%,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占全国比重近48%。同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带、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都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三地之间,未来必然就海洋经济领域发生重大竞争。
目前,山东提出要以海洋经济为契机,打造“海陆兼顾时代”;浙江宣称要发展“东海门户经济”,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广东则称要在 “十二五”期间使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于是,三雄并立格局初成。
就总量而言,广东目前仍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200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6800亿,海洋经济占其生产总值的17.4%,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在主要优势方面,广东主要集中在集装箱领域,2009年广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3277万标准箱,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此外,广东与北部湾区域开展了合作,构建粤桂琼、粤闽台、粤港澳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山东是海洋经济第二大省,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2009年山东海洋GDP实现6040亿,占全省比重17.9%。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云集山东,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科技进步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山东的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3%左右,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居全国之首,海岛占全国的四成。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3002亿元,约站GDP的比重为13%。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装箱吞吐量接近1300万标准箱,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广东虽是目前的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就总体而言,由于“陆地经济”的发达,其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在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头,广东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为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
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在某种上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寄托着山东的未来。
相对而言,最为看重海洋经济的,反是目前实力尚处于三省相对较弱的浙江。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包括7市47县(市、区),7市中,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州、台州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几乎将除湖州以外的长三角成员城市以及南部最发达的温州、台州,都纳入到海洋经济区,足见浙江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
“十二五”规划:全国蓝海新战略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正在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上谋划蓝海新战略,力争在全球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各地涌动的海洋经济热潮正在突破传统认识向原先薄弱的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
事实上,向海洋要生产力正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资料显示,海洋和涉海经济已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而我国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约3.2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明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路线图”——“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认为,包括山东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加上其他沿海地区,我国“3+N”的海洋经济区发展布局正在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我国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势头已经形成,但面临的产业升级挑战仍然不容忽视。现在成了“香饽饽”常被各地请去为发展海洋经济出谋划策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洪滨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海洋环境保护的任务随着沿海工业聚集、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艰巨。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围填海造地的速度加快,2005年后每年围填海超过100平方公里,特别是2007年到2009年,全国实际围填海面积——包括合法和违法查处的,平均每年222平方公里。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如何解决“三重三轻,两同两多两少”的问题,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通过科学开发实施更加有效的保护,集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才能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