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静待“蓝区”之兴

2009-11-17 17:39:53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不知不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记者科技行”已经行至最后一站——青岛。关于青岛的“海洋”,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事实上也已经有许多记者为此妙笔生花。
  记得年初的时候,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政策与法规处商议“记者行”的具体行程时,把青岛放在第一站还是最后一站,除了客观原因,这个问题着实让我们费了一番脑筋。的确,“全国海洋看山东,山东海洋看青岛”,青岛这座“海洋科技的硅谷”是名副其实的。——当然,也有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比如每年的院士之争,科研院所之间的经费之争,甚至大型科研平台的执掌之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为“蓝色”青岛欢呼,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青岛海洋界的合力正在慢慢形成,前几天召开的“首次全国沿海海洋科技管理联系工作会议”就是一个证明。
  在跟踪采访海洋科技工作的一年中,心里经常有一些假设,有一些猜想,这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记者科技行”活动给了它们落脚之地。滨州虽然沿海,但在省内一直都是“落后”地区,海洋科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撑“生态滨州,北国江南”的未来图景?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的“新兴之城”,如何依靠海洋科技充分发挥自己每年土地不断增加的优势?位于“三区枢纽”位置的潍坊如何为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位一体”衔接发展提供样板途径?烟台这个富有活力的滨海城市怎样进一步依靠海洋科技汲取“蓝色”能量?在交通尚有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威海如何建设自己的蓝色经济区?日照这个“日出”之城怎样挖掘自身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新城?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科技龙头老大的青岛又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山东海洋科技再上一个新台阶?……这一切,似乎都通过“记者行”活动找到了答案。
  当前,全省上下都在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机构编制、专题会议、各地规划都已完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呼之欲出。作为媒体“公器”之一员,我想,自己在兴奋之余,更需要以个体的视角,静观“蓝区”之变,静待“蓝区”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