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青岛:中国海洋科技的硅谷

2009-11-17 17:38:07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09年,蓝色浪潮汹涌山东。这里描绘的是一幅中国海洋科技硅谷立体图。
  今年,青岛有三次专题会议将载入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史册:
  7月8日,2009(第十届)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来自世界10余个国家的400余位海洋专家聚首青岛共同研讨全球海洋事业发展。
    8月10日-11日,由国家七部委与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青岛举办,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政府高层、专家学者400余人一起探讨中国蓝色经济的未来。
  11月4日-5日, 首次全国沿海海洋科技管理联系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沿海11省、市、自治区科技厅、科委的3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交流经验、创新思路、省际互补。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沿海海洋科技管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建立。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历史:
  1949年9月,鉴于台海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时称“中水所”)由上海迁至青岛,成为第一个落户青岛的海洋科研机构。
  1950年8月,在竺可桢、童第周、曾呈奎等科学家的促使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成立,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今天规模最大的多学科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校济南后,留下的海洋、水产、地质等系于1960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即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从而成为新中国培养海洋、水产事业科技人才的摇篮。
  这三家机构共同成为青岛乃至全国海洋科研的中坚。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工程研究所(后迁回北京)、中国科学院北海研究站、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机构纷纷在青成立,青岛成为新中国海洋科技的高地。
    如果把目光再向前延伸,20世纪20年代,青岛观象台成立海洋科,从事洋流探测、海水分析、海产调查等海洋科研活动。30年代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水族馆等机构,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知识普及等工作,这些机构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一起,成为当时海洋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力量。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前,青岛就成为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之地,奠定了日后海洋科技城的基础。
    伴随着这些“国”字号大院大所的建立,给青岛留下的是一长串在中国海洋科技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童第周、曾呈奎、赫崇本、毛汉礼、张玺、朱树屏、业治铮、林绍文、束星北、方宗熙、唐世凤、吴尚懃、纪明候、蒋丙然、宋春舫、张孝威、齐钟彦、侯国本……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海洋农牧化进程出现的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均发生于青岛,它们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90年代以来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世纪之交出现的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近几年兴起的以参鲍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
  据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介绍,目前,青岛拥有28家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50%以上;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8位;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973”计划以及各个部位委托的重大专项海洋课题,50%以上由驻青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青岛在全国海洋科技领域都稳居半壁江山。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希望:“这么多驻青大院大所,这么多海洋科技人才,这么多海洋科技装备,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更大贡献。”
  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建议,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高度重视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包括对产卵场、育肥场的保护,人工苗种的放流与底播增值,渔场生态环境的改造等;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灾害对近岸环境的影响,建议建立健全监测技术体系,及时提供预警预报,并提供定向资助,开展系统的相关研究工作。
    在太平洋西岸的广大地区,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从地图上看,位于中华大地北部的胶东半岛,横跨两大海区,仿佛是一个指向大洋的巨大箭头。而青岛就坐落在这个巨大箭头的前端。在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呼之欲出的时刻,人们又一次向青岛投去热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