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个城市的知识产权部门10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发起成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联盟,组建起了部门联动、互利合作的共同体。
一份协议,实现了七个城市知识产权部门思想认识的统一、工作力量的统合,随之而来的将是区域资源的统筹运用和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整体效应。
顺应形势的务实之举
讨论交流中,各市知识产权局都为能参与这一联盟感到高兴和自豪,他们认为,成立联盟很有必要,也恰逢其时,对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很有意义。
联盟顺应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各相关城市积极响应,纷纷抢抓机遇,寻求合作共赢。在此背景下,七个城市知识产权部门迅速行动,走在了区域合作的前列,体现了知识产权事业在经济合作中应有的先导与促进作用。
协议的签订,得到了省知识产权局和济南市科技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于智勇认为,这标志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阶段,将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济南市科技局局长徐群认为,七城市知识产权部门以实际行动为本区域各城市开展其他领域合作提供了示范。
通力合作,发挥联盟的协同效应,也是各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内在要求。
省会城市群七城市具有深厚的知识产权工作综合基础。2012年,七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5858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39.27%,发明专利授权量3413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45.79%。
正如一些城市的知识产权局负责人所讲到的,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当地党委政府的着力点各有侧重,各市知识产权工作也存在差别,但这并不妨碍各市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合作,大家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基本相同,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学习、部门联动的区域合作有力地推进自身工作。
平台共建 资源共享
在联盟的七个发起方中,济南市知识产权局承担着总召集人的角色。
从省知识产权局前不久在一次会议中提出区域合作的设想,到都市圈七个城市迅速拿出合作方案,正是得益于济南市局的积极运作,济南市局得到了其他成员一致认可。
号召力来自扎实的基本功。济南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李海波介绍,近年来,济南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济南市专利申请总量23094件,同比增长24.4%;发明专利申请量8603件,同比增长67.86%;发明专利授权量2123件,同比增长30.81%;2012年4月,济南市成为首批23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目前济南市已建立专利信息、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三大国家级服务平台。
省会城市群其他城市也各有亮点。淄博市建起了面向陶瓷行业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还于今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泰安市建设了较具规模的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各城市知识产权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格局。
成立联盟在于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增强整体合力,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协商机制、共建共赢的合作竞争机制和优势互补的融合机制,形成网络化运作的知识产权服务和管理体系。
李海波介绍,联盟将重点规划建设涵盖管理协调支撑体系、信息技术支持体系、专利信息服务体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体系、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服务体系、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七大体系的省会城市群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各城市资源和服务,全面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
成立联盟是惠及各方、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路径和机制,怎样持续有效地发挥好联盟与平台的服务功能,切实推动区域发展,是参会者思考和讨论的焦点。
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武风雷说,成立区域联盟是突破原来工作方式的探索,有助于扩大影响和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
有的提出,成立知产联盟,每个阶段要确立一个活动主题和载体,各市在联盟框架下共同行动;有的谈到,服务平台的数据库建起后,年年产生大量维护费用,后续投入怎么保证;还有的反映,给企业建立单位信息数据库以后,企业缺少明白人,没有充分利用,希望联盟在专利信息利用、人员培训方面做些推动。
李海波举例说,现在济南有十几家个人专利代理事务所,规模大的有四五家,在各地市有分支机构,各成员要协商利用好这些事务所资源。同时,除了专利代理外,还要把专利分析、评估评议、预警分析、战略研究等工作做起来,努力从外部引进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
武风雷表示,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并且可以错位布点,这里建信息平台,那里建维权中心,在城市圈内分散建设面向所有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对这项工作,省局会积极争取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