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7-03-08 16:44:24   作者:高家涛 刘梅梅   点击:
0

    “以前我们报一次关要跑青岛、黄岛,光来回费用至少要200多元,还要搭上一整天的时间。科瑞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开通后,只要鼠标一点,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一键通关。通关后货物可以直接装船出口,而不用像以前出口的货物必须提前几天运到港上后才能办理通关手续,对于经常办理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从外地进口或者出口一个部件,早‘落地’一天,就可能提早创造几百万元的产值。”日前,科瑞集团国际物流公司总经理王庆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庆国所说的科瑞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由科瑞集团投资建设,是国内唯一的石油装备特色“陆路码头”,可实现报关、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等一站式快速通关,整个项目于2016年11月13日封关运行。
    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是近年来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优化创新环境、为支持石油装备产业发展而高标准规划建设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之一。除了这个场站,高新区还建设了国家级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石油科技馆、石油装备国际交流中心等平台,这些公共服务平台覆盖了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产品中试、检验检测、情报服务等环节,推动了石油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


“陆路码头”:货物在家门口一键通关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据统计,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从事石油装备研发、制造和油田工程服务的企业已经发展到1300余家,产业规模占山东省的80%、全国的40%左右。作为石油装备产业核心功能区和聚集区,该区仅201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98亿美元,其中出口5.96亿美元。随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的出现。
    科瑞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项目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5.6亿元,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1.2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3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及海关监管仓库和1.7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具有集装箱装卸、运输、堆存、拆装及清洁、维修等场站服务功能,还集中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一关三检”业务,运营后可形成年吞吐货物540万吨的规模。
    “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项目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产业国际化、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成武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直通场站,进出口货物办结所有通关手续时间将会缩短50%,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物流费用4000多万元,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的运营还将打破制约地区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物流瓶颈,对优化高新区营商环境、树立对外开放形象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质检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入市通行证

    科瑞海关直通式监管场站为东营石油装备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开辟了“高速公路”,而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的建设则让这些凭技术闯市场的企业有了“底气”。
    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成立于2014年9月,由东营区政府和东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筹建,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建设的综合性石油装备产品检验机构,也是国内首家石油装备产品综合检验检测机构。目前,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原值过亿元,是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石油装备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开放性试验平台。
    该中心工作人员穆环环对记者介绍,质检中心已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拥有200种产品、708项参数、578个标准的检验资格。“这意味着,我们中心的检验范围可覆盖石油装备产品的93.5%以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该质检中心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答案很简单——“技术+创新”。据介绍,质检中心十分注重科技创新。近年来,该中心积极与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合作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搭建校企联合的平台。中心现有科研和技术人员71名,同时积极聘请多名业内院士、专家作为中心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搭建产品检测研发共享平台,引导制造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成立两年多来,质检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20项,获奖6项;主持和参与各类标准或规程制(修)订20项,科研成果获得专利保护17项。
    此外,质检中心也十分注重“硬件”建设。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拥有先进主要设备331台套。其中,有的还是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技术需求“量身定做”的设备,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比如在井控设备检测方面,质检中心拥有2000T复合加载试验平台,这是石油套管评价试验必备的大型设备。中心还拥有国内唯一一套满足API标准要求的井控设备检测设备——井控设备试验中心。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让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在业内拥有较高声誉,其客户遍及包括新疆、甘肃在内的各省市区。
    在为科技提供优良服务的同时,该中心还积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东营市主导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该中心每年承担检验检测业务5000余批次,为企业制定标准100余项,同时,积极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每年为当地企业节省检验检测费用50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交流中心:提升石油装备产业国际影响力
 

    山东休斯顿石油装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石油装备国际交流中心是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另外两个立足于打造全市石油装备产业核心功能区定位,高标准谋划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该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休斯顿石油装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石油装备物联网平台,由东营区国有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与东营博奥奇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为2011年以来省内唯一获批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自2014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该交易中心交易额累计完成现货交易500亿元,并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上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交易中心的主要功能,交易中心由综合运营中心、大宗商品金融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组成,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开展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同时可提供结构化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等投融资服务,打破了传统交易采购销售对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于高新区内乃至东营市外向型企业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贸易风险、节减相关费用、改善经营环境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有效提升了东营地区物流效率和城市竞争力。
    相对于前述几个公共服务平台,东营石油装备国际交流中心则可谓是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油装备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集石油装备产品与技术研发、中试、展示、采购、培训、检测等于一体。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成武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油装备国际交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国内唯一”的集石油装备贸易、研发、质检、培训、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核心功能区和地标性建筑群。
    “整个项目的建设对促进石油装备产业优质资源和要素集聚,引进、培育大型石油装备产业集团,推动国际国内间的高层次合作交流,全面提升石油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成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