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山东产研院济南产业基地启动暨创新发展成果汇报会举行

2019-12-03 14:45:54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本报讯(记者 高家涛)11月30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产业基地启动暨创新发展成果汇报会在济南举行。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副省长于杰出席并讲话。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汇报会。中科院院士钱逸泰,省政府副秘书长辛树人,省科技厅厅长唐波,济南市有关领导以及山东产研院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产研院理事会成员、省内各市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活动。
       王忠林对山东产研院建院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承建山东产研院,寄托了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代表着山东产业转型的方向。济南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全力支持山东产研院建设发展,切实加快济南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最优发展环境,为山东产研院发展厚植沃土、保驾护航。希望山东产研院大胆闯、大胆试,带动各地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创新成果,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加快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于杰在讲话时指出,山东产研院的定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示范样板,下一步要切实发挥好“平台”“桥梁”“孵化”三个作用,面向前沿高新、面向全国全球谋求发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制定好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努力打造全国、全球一流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汇报会上,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汇报了山东产研院的创新发展情况。山东产研院分别与9所高校、9家共建研究机构共32方进行了现场签约;与会领导共同为23个创新平台揭牌。同时,山东产研院发起了《关于成立山东产研院大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倡议书》;山东产研院未来产业培育基金、新材料与高端装备产业基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发布。此外,山东产研院济南产业基地正式启动开工建设,基地位于正在申建的济南综合保税区章锦片区内,将打造成为集办公、研发、会务、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满足项目落地所需的实验室、专业车间和中试平台。
       据介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4个月来,通过实施变革创新、战略创新、跃升创新三类计划,产研院洽谈引进高技术项目100余项,已落地50余项,完成注册高技术产业化公司19家,引进省外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目前共建设分院、自建研究机构、共建研究机构、加盟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各类机构41家。
       汇报会后,与会领导共同参观了山东产研院创新发展成果展。

》》》延伸阅读
四个月,产研院为山东带来了什么
 

       “高歌猛进、一日千里”,在11月30日举行的山东产研院济南产业基地开工暨创新发展成果汇报会上,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这样形容山东产研院在技术创新、项目落地、人才引进、机构建设、院地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从7月30日正式揭牌成立至今,只有短短四个月时间,山东产研院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家“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又为山东带来了什么?

       瞄准“卡脖子”技术,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在当天的汇报会上,山东产研院分别与9所高校、9家共建研究机构共32方进行了现场签约。记者注意到,“高精尖”是这些签约项目的普遍特点。
       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中科聚氨酯新材料项目,作为国家亟待攻克的35个“卡脖子”技术之一,将打破我国在该领域高端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的局面,预计达产后实现100亿产值,推动山东在聚氨酯、环氧树脂行业率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由中科院重大任务局、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产研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五方共建的齐鲁卫星项目也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基于中国科学院在“天基资源网络化服务体系构建与在轨验证”重点科研项目成果,将研制三颗互联网对地观测小卫星,用于城市管理、农业以及海洋管理等行业的通信与导航。
       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将这些填补山东乃至全国产业空白的项目,称为“无中生有”项目。“产研院自成立以来,通过实施变革计划,在空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微纳和极端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开展‘无中生有’产业技术创新布局,成建制育成高技术企业,培育未来产业。”孙殿义说。
       “无中生有”之外,还有“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后两者意指能够对山东现有产业起到转型升级或者“改头换面”作用的产业项目。
       比如,山东产研院联合新松机器人、山东信通院管理中心、济南高新区管委会、潍坊理工学院共同发起设立的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将作为新松机器人工业软件的全球总部,为全省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按照规划,研究院到2025年将建立800人的技术团队,实现研发投资15亿至20亿元,累计实现营收50亿元,完成千家传统企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升级,新增产值1000亿元以上。
       对于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来说,这些项目的落地开花,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产研院把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作为第一要务,快速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扩大优质增量带动经济发展,全力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孙殿义说。他介绍,四个月来,山东产研院通过实施变革创新、战略创新、跃升创新三类计划,已洽谈引进高技术项目100余项,已落地50余项,完成注册高技术产业化公司19家,引进省外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

       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加速释放新动能
       “高精尖”项目之外,山东产研院在创新平台搭建、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的成效也引发关注。
仅汇报会当天,就有23个创新平台揭牌,包括3个自建平台、14个专业研究院所及分院、3个加盟院所及2个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山东产研博正管理学院。
       其中,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产研院与浪潮集团共建,力争建成山东新一代信息领域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基础应用研究的龙头单位。中科声远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产研院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共建,将面向海洋装备、轨道交通、智慧家电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探索研究,努力打造国内声学和信息通信领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不难看出,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皆瞄准了当前山东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产研院深入调查研究山东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在精心识别、引进集聚外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为山东发展服务的同时,审慎布局构建山东省自主创新体系与能力。”孙殿义表示。
       作为山东“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体系中的“1”,产研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开始显现。目前,产研院已密切与地方政府开展协作,稳步推进建设济宁、淄博、单县湖西3家产研院分院。
       汇报会上,山东产研院济南产业基地正式启动开工建设,将打造成为集办公、研发、会务、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满足项目落地所需的实验室、专业车间和中试平台。
       当天,山东产研院还与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省内9所高校签约共建大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进高校科技资源向产业转移和释放动能。
       此外,山东产研院与清华经管学院签约合作,共同建设山东产研博正管理学院。该学院立足山东、面向全球,致力培养产业技术商业领袖,助力产业技术的商业成功。
       众多高端创新平台也吸引了大批高水平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包括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中民院士、中科院金属所柯伟院士、“国家杰青”王军波研究员团队等。
       “快速引进、加强原创,把引进利用外部科技资源与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支撑山东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孙殿义表示。

       体制机制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一家成立仅4个月的研发机构,缘何引来众多高端项目和人才?
       “与山东产研院合作,一是看中了产研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另外最重要的是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有着灵活的机制和充沛的活力”,济南蓝剑钧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磊对记者说。
       当天,蓝剑钧新与山东产研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签约共建密码技术云算力中心,该中心着力打造保卫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杀手锏集成系统平台。
       当天的汇报会上,多个“速度”被提及——今年5月,产研院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省级事业单位法人注册,创造了新的“山东速度”;产研院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合作的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创造了从谈判到项目开工21天的“济南速度”。
       “速度”源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孙殿义介绍,山东产研院建立了高效、安全创新管理决策机制,理事会负责定目标、党委把方向、战略咨询委员会谋战略。管理体制上,实行小机关、大平台、新产业。院务会议实行充分讨论基础上的院长决策制,技术经济委员会研究讨论变革计划、战略计划、跃升计划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研究讨论机构建设、平台建设、条件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研究讨论狼群计划、索牛计划、雏鹰计划管理,投资决策委员会研究讨论产业化投资管理。
       对此,山东产研院副院长赵宇波解释,“山东产研院对院长负责制执行到位,在内设机构上,包括投资、人事和员工薪酬等全面‘松绑’,所谓‘松绑’,意思就是与市场接轨,但并非一定是高薪酬,这样人才能形成流动。”他向记者介绍,灵活的机制体制能够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期产研院在国内招聘,发现很多省外人才都愿意回到山东,“这就是机制赋能的体现”。
       对于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山东也赋予厚望。
       汇报会上,副省长于杰指出,山东产研院的定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示范样板。
       “下一步要切实发挥好‘平台’‘桥梁’‘孵化’三个作用,面向前沿高新、面向全国全球谋求发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制定好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努力打造全国、全球一流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于杰表示。(记者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