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造血”扶贫,乡村产业多点开花

2016-09-06 23:34:28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20163月,巨野县太平镇潘庄村二福首饰加工厂成立了“老妈妈工作室”,可以吸收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家庭贫困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业,深受潘庄及周边几个村庄群众的欢迎。
    到今天,“老妈妈工作室”最多时有20多个老人在此从事力所能及的粘花、灯具加工、工艺品加工等手工活,许多老人甚至带着孙子孙女来干活,在不耽误家事的同时增加了收入。
“老妈妈工作室”只是省科技厅第二轮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组发挥项目推动作用,着力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之一。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不搞“大水漫灌”,发力“精准滴灌”,山东省科技厅驻村帮扶工作组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在调研摸底基础上,针对各村具体情况科学实施产业项目,实现了贫困户精准脱贫。
 
精准就业
缺项目送项目,缺技术送技术
    “我们帮扶的五个村,每个村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村留守妇女老人比较多,有的村有致富带头人但缺资金缺项目,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我们实施了不同的扶贫方案。”工作组组长刘赤兵说。
    以潘庄村为例,这个村现有274918人,其中建档贫困户占到总户数的47%,群众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本地及外出务工收入,增收渠道少。针对这一特点,工作组在潘庄村帮助联系成立服装加工和首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确保每月收入不低于600元,就业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此外,针对村里贫困户60岁以上老年人多且大多赋闲在家的情况,专门引进了粘花、灯具加工、工艺品加工等简单易上手的手工活,同时,成立了“老妈妈工作室”,让老人在家门口就业。现在,许多老人已经把新工作当成了兴趣爱好,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信德服装厂也是工作组帮扶发展的企业之一。一年前,这个服装厂只是一个家庭作坊,第一书记帮助他们联系引进了熨烫机等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服装厂厂长潘克团介绍,通过第一书记的帮扶,服装厂经济效益也获得了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服装厂也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脱贫。目前,这个服装厂有员工40多名,其中过半是本村及附近村的贫困户,月收入千元左右。
 
技术创新
找准产业实现持续“造血”
    发挥科技优势,以技术创新增强帮扶村自我造血能力,是工作组实施的另一项精准扶贫工程。
    2015年,在山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小集子村森淼木业有限公司仿天然科技木项目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企业产品出口韩国等地,订单源源不断,企业借机新增2条生产线,又吸纳周边村40名村民就业。
    63岁的刘家之是村里的贫困户,几年前在潍坊等地打工,年龄大了之后就在森淼木业做锅炉工,现在月收入1700元。谈起现在的工作,刘家之说,“在家门口打工很方便,而且收入也不低,比较满意。”
    吴勇是山东勇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朱丛村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今年514日,在第一书记赵勇的协调帮助下,他与省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侯丽霞签订了协议。吴勇介绍,去年11月份开始,他们建设了蔬菜种植园区,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签订协议后,吴勇定期邀请农科院专家对当地蔬菜种植户开展免费培训,进行技术辅导,这对当地蔬菜种植将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在潘庄村,2015年工作组还积极实施了电商扶贫项目。在山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这个村建设了云农场村级服务站,实现了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的网上交易,平均价格优惠20%左右,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此外,服务站还可为农户提供测土测肥、农技、金融、乡间物流、农产品定制化等多项服务,畅通了科技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云农场注册用户已经实现全村及周边覆盖,每月农用物资交易量过万元。
    潘庄村第一书记郑光军介绍,为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提升服务品质,云农场县级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即将正式投入运营。
 
升级增效
“庄稼活”注入科技元素
    对于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项目,工作组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注入科技元素,以科技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增效,推动扶贫工作进展。
    近年来,随着玉米等作物价格走低,群众对种传统作物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组主动联系中草药经营公司,采取订单种植模式,与帮扶村群众签订保底价回收协议,发展丹参、枸杞、麦冬等中草药种植。目前,中草药长势良好,根据现在的行情和产量,每亩比种玉米增收3000元以上。
    针对帮扶村的传统农作物种植,工作组还联系山东省农科院,开展了小麦高产示范攻关试点,免费为贫困户提供1000亩示范种子和部分高产攻关田有机肥,提供全面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去年,试点区小麦喜获丰收,平均每亩增产200斤。
    同时,工作组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新上秸秆打捆机10台,为7000亩小麦秸秆实施回收利用,吸纳20个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赢利所得全部给村集体和贫困户,仅此一项,村集体可增加收入2万元,每个打工的贫困户增收4500元,为群众节省3.5万元种植费用。
此外,工作组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贫困户有养殖经验和意愿,但苦于没有好的养殖项目。对此,工作组先后带领贫困户代表到单县、临沂等地考察肉鹅、鹧鸪养殖,帮助成立养殖合作社,牵头联系相关企业签订订单,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发展肉鹅、鹧鸪等特色养殖。
    刘赤兵介绍,下一步工作组将帮助帮扶村协调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建设养殖基地,走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之路。
    “通过上述产业项目的实施,也通过发挥科技优势,我们逐步形成了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精准就业的科技扶贫新模式,精准滴灌、精准扶贫,进一步实现了帮扶村贫困户精准脱贫。”刘赤兵说。
(记者 高家涛)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