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授之以渔,人才撬动扶贫攻坚

2016-09-02 18:00:14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省科技厅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科技和专家的帮助”,在谈到自身以及周围的改变发生的原因时,潘跃令、潘克团以及夏芝占都提到了这样两句话。
    中邓楼、小集子、朱丛、张罗、潘庄,这5个村是山东省确定的科技厅第二轮第一书记对口帮扶村,驻村帮扶工作从20152月开始,这五个村的改变也随之发生。
 
精准帮扶
找到“穷根”,对症下药
    精准,这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为了加大精准识别力度,为精准帮扶打好基础,驻村帮扶工作组对这五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分类,区分为一般贫困、较贫困、特别贫困和特别困难户,同时,找出他们的致贫原因。根据前期调研,他们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户一案的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
    “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帮忙联系寻找致富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的,我们帮忙联系专家进行技术培训,申请扶贫贷款。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施策,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省科技厅第二轮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刘赤兵说。
    前文所述的潘跃令即是一类贫困户的代表——想脱贫却面临着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的难题。针对这一类贫困户,第一书记积极帮忙寻找适合脱贫的项目和技术。
    在第一书记郑光军的协调和帮助下,潘跃令建立了云农场村级服务站,并免费参加了电商培训班。半个月时间,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电商行家里手。目前,这个服务站已经覆盖了周边6个村150家注册用户。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这个服务站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净利润6000多元。
    此外,郑光军还帮助潘跃令联系了首饰加工项目,建起了加工厂。到目前,潘跃令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还带动了本村以及周边村数十户贫困户脱贫。潘跃令也成为工作组培养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之一。
    
 
示范引领
发挥人才驱动作用
    小集子村森淼木业有限公司老板夏芝占也是工作组培养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之一,如今在他企业里,有22个员工是贫困户,此外,还有五保户3人,聋哑人1人。通过在夏芝占的公司打工,这些人也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
    “科技致富带头人是我们立足科技优势,发挥人才在脱贫中的驱动作用,建设的三支队伍之一”,刘赤兵说。
    在前期工作调研中,刘赤兵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前些年,帮扶村部分“能人”、“能手”头脑灵活、敢于尝试,或者成立合作社,或者创办企业,走在致富前列。但是,随着近年来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和产能过剩,这些“能人”、“能手”也面临着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等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工作组发挥科技特色和优势,以科技补“能人”之不足,用科技推动他们再次走上致富路,并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
    具体而言,工作组以山东省农业类科技研发计划、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人才支持计划、菏泽市科技计划等省市科研项目为抓手,在帮扶村共培养了32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帮助他们成立企业或者合作社,并将其打造成为科技精准扶贫示范点,吸纳周边贫困村7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220个贫困户。
    以夏芝占为例,工作组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由于他的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在驻村第一书记刘学庆的推荐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这家企业承担了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计划——仿天然科技木研发项目。与此同时,刘学庆还帮助夏芝占联系了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夏芝占成功掌握了相关技术,生产出仿天然花梨木、仿紫罗兰等多种科技木产品,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迅速打开了市场。
    刘学庆介绍,由于仿天然科技木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且产品附加值又有大幅提升,夏芝占又吸收了本村4家木材剥皮厂成为其供货厂家,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木材加工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带动的方式,推动了全村脱贫致富。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科技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改变一些贫困户的观念,带动周边贫困户的就业脱贫”。刘赤兵介绍,潘跃令、夏芝占这些科技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自主创业的热情,5个帮扶村全年新成立合作社、自办合办企业50余家,科技脱贫致富深入人心。
 
 
技术支撑
“输血”为“造血”
    “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指导员是我们着力推动建设的另外两支人才队伍”,刘赤兵介绍,为夏芝占联系山农大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刘赤兵介绍,过去一年间,工作组认真摸查梳理各帮扶村的产业发展特色,找出问题,组织山东省农科院、山农大、青农大、菏泽农科院专家和科技特派员80余人次到五个帮扶村指导木板深加工、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栽培等,为帮扶村的产业发展、技术提升把脉问诊,累计对500余人次进行了点对点技能培训,并积极引进和推广10余项市场成熟的、能产生较好效益的新技术,对帮扶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一书记帮我们联系了山农大的专家,多次来厂里进行技术指导,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是我们企业在过去一年内能够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夏芝占说。
    除了组织专家对帮扶村进行技术指导,工作组还着力在帮扶村打造自己的“技术团队”,提升帮扶村自我脱贫能力。“不仅要输血,更重要的是要造血,让帮扶对象学会、掌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帮扶村真正脱贫。”刘赤兵说。
    在中邓楼村,一处占地1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格外引人注目。刘赤兵告诉记者,去年,工作组集成帮扶村150万元扶贫资金、寿光新世纪种苗公司出资305万元以股份制形式成立巨野县恒蔬无疆产业有限公司,建设了占地100亩的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目前,一期6个全钢架日光温室、 2000㎡培训中心、2800㎡育苗棚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共吸纳45名帮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区打工,年收入人均1.5万元以上,同时帮扶村贫困户每年还可分红15万元以上。
    利用园区这一平台,工作组在帮扶村中精心选拔一批有迫切致富愿望、有一定种植经验的村民进园培训,先后共组织10400多人次培训,调选其中优秀的学员发展培养成为当地的技术指导员,在帮包村范围内形成技术服务推广队伍,扎根当地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群众设施蔬菜种植的专业化水平,为形成规模效益奠定技术基础,加快了帮扶村贫困户脱贫步伐,为当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服务队伍。
    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人是关键因素。通过培养利用好上述三类人才,工作组在帮扶村逐步形成了“科技创业+扶贫就业+技术引进推广”的科技扶贫新模式,人才对科技扶贫工作的驱动作用日益显现。(记者  高家涛)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