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可贵可敬的“不知道”

2011-11-01 22:20:25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近日应邀参加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面对记者和学子们诸如“中国大学要建世界一流大学该怎么做?”、“中国大学该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之外的五六个提问,他都认真地说“不知道”。
  他回答“不知道”时,态度诚恳,绝非故弄玄虚或“卖关子”。他解释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
  这是丁肇中的一贯风格。
  2002年9月·丁肇中在上海交大回答师生的提问时曾说: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2004年11月7日,丁肇中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回答:“不知道。”
  真正明智负责的科学家,都有这种风格。
  2005年6月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北京工商大学发表演讲后,一位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提问:“从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对社会制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约翰·纳什听完后思考片刻,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有些科技工作者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不甘寂寞,名片、简介上一大溜头衔,处于“心系万事、心向八方”的状态,经常为这事那事“分心、忧心、烦心”,还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做那些需要“净心、静心、精心”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更谈不上获诺贝尔奖了。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能提出部分真知灼见已属不易,大师们的“无知”不是什么怪异和丢脸之举,而是某种“必然性”的正常体现,也是任何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最为明智的选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
  有一首流行歌曲《我不知道》,苍凉、伤感,唱的是一己情感;科学家是世界上最老实,最讲实事求是的人,他们的“不知道” 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对净化学术界的浮躁风气、引导青年学子潜心科研有启示意义。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为丁肇中的“不知道”叫好。(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