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牛鼻子” 迈上新台阶——莒南县发展创新型县域经济综述
阜丰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仪式暨全国氨基酸发酵工程技术研讨会现场
中共莒南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凯在全县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上向获奖个人颁发特殊贡献奖
莒南县科技局局长 王永利
临沂市莒南县位于鲁苏交界处,是我国知名的花生之乡、板栗之乡、茶叶之乡、苹果之乡、草莓之乡、柳编艺术之乡、石雕艺术之乡、磨料磨具之乡。近年来,莒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自主创新”三大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创新型县域经济建设,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了莒南县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助力产业转调
近日,临沂市第一个绿茶标准联盟——“沂蒙绿茶”标准联盟在莒南县成立,这标志着沂蒙山区绿茶行业走上了以行业标准的制定来掌握市场“话语权”,把握竞争主动权,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良性发展轨道。
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名县,目前,莒南县已建立起花生、蔬菜、苹果、板栗、茶叶、黄烟、桑蚕、柳条等十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三品”总数达到19个,其中绿色食品13个,无公害食品3个,有机食品3个,拥有“莒南花生”、“莒南绿茶”、“莒南板栗”3个地理性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莒南县花生总产量全省第一,单产、加工能力、出口创汇均为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米加工、销售、出口集散地。
据莒南县科技局局长王永利介绍,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莒南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的建设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抓示范、促推广、育产业”的工作思路,围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先后建成了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处,市级3处,县级12处,其它各类示范基地30余处,示范面积近6万亩。同时,以这些园区、基地为载体,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带动发展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近90万亩。目前莒南县农业先进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据了解,莒南县在1993年就被列为全国板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洙边板栗科技示范园作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先后引进国内外板栗良种20个,板栗种质资源132个,筛选出5个大粒板栗良种,完成了2300亩的核心园区建设,选育的优质板栗品种“丽抗”通过省级审定,促进了全县板栗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莒南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今年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并取得使用权,所产板栗及加工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王永利局长认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莒南县农业经济结构调转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农业科技特派员。作为全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工程示范县,莒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推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作为支撑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2004年,莒南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科技、人事、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金融等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任主任),全面负责科技特派员工程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靠上抓,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合力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
到目前为止,莒南县科技特派员队伍达到110人,特派员典型代表吴建军先后承担了“肉猪配套系生产性能研究”、“肉牛优良品种三元杂交育肥研究开发”、“奶牛杂交使用非性控冻精实施性别控制研究”、“环保养猪发酵床技术研究”等省市级科研开发项目并获成功,荣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特派员荣誉称号。仅2010年以来,莒南县科技特派员就累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个,推广新技术50余项,引进新品种60个,实施项目投入1800余万元,实现利润1100余万元,自身收益200余万元,促进了莒南县以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到经济作物占主流的生产调转,形成了花生、茶叶、板栗等多个产业链,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赢发展
全球第一大谷氨酸生产商、全球第一大黄原胶生产商,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稳居第一,中国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全国发酵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
不到莒南,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个地处鲁南一隅的县城,居然有家两个产品产销量均为全球第一的大型上市企业——阜丰集团。据阜丰集团技术研发中心综合部经理李树标介绍,作为集生物发酵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上市公司,为整合公司技术研发资源,阜丰集团于2006年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于2007年通过了山东省氨基酸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2008年6月获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批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承担或参与“863”项目3项、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1项,还承担了省级科技攻关和节能减排示范项目3项,市县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多项。目前,阜丰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有4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申报了国家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多项专利技术被行业协会推荐为发酵行业的示范项目,组织编写了《生物发酵肥料行业标准》。
王永利局长说,阜丰集团是莒南县工业依靠高新技术实现高速、高效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阜丰集团技术中心成立之前,该公司一直专注于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在科技局引导下,逐步成为全国发酵行业技术领军企业,仅2008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3亿以上,这也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足不竭的动力。
近年来,莒南县把实施“工业兴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略,立足科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结构优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十一五”以来,莒南县先后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86项,其中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等国家级科技计划10项,承担良种产业化、科技攻关、科技园区建设、创新基金等省级科技计划18项,投入财政性科研经费3350余万元,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全县累计申请专利715件,授权专利401件。
目前,莒南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家,重新认定的有3家,有18家规模以上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有6家。2009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20303万元,累计增长18.9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2.91%,产值和占比增幅均居临沂市各县区前列。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将完成产值60亿元左右,其中位于县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工业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带和创业园。
政策加平台:产学研合作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近年来,莒南县积极制订、完善并落实了各项关于鼓励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莒南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莒南县科技进步考核办法》和《莒南县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暂行管理办法》,莒南县强化了对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考核与奖励,特别是对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从创新资源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出、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名牌带动战略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设立了10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奖励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基地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县财政按国家、省级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专项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莒南县每年还安排30万元的“莒南县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专项计划”专项资金,应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经费补贴、联合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技术开发机构的经费补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服务补助、组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项目对接活动。
莒南县还积极探索定额补助、资金配套、贷款贴息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工作。今年年初,莒南县设立了总额达200万元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这一系列政策引导下,企业自身科技投入日益加大,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多数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以上,有10家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以上。其中,碧海机械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200万元,占半年总产值的6.67%。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莒南县建立、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积极建设科研所或技术开发中心,并以此作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口。同时,由莒南县科技局牵头,全县各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加强了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已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累计获市级以上认定的技术创新平台有20家,并通过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种平台连续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莒南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876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382人,中级职称的8883人,全县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博士、硕士达到近百人,此外还从各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了200余人,其中包括国外专家10余名。
王永利局长说,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抓住科技这一“牛鼻子”。目前,根据莒南县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均采取“挂、靠、联”等形式,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分别与一家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牢固的技术依托关系,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不断提高,主要骨干企业初步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数个一二三产业并举的完整产业链,为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