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擎起一片天——东营市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纪实

2010-12-28 16:23:54   作者:特约记者 孙海冰 邓廷辉 杨行德 宋乃亮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月5日,2010年科技下乡活动在东营启动。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讲话并宣布活动开始。参加活动的领导有副省长李兆前、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等。

      3月2日,省长助理、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光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的陪同下到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考察调研。

      4月7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为2009年度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陈宜亮颁奖。

      7月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主任张秋波率市五大班子领导及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考察观摩了市重点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

8月27日,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专家行(东营)座谈会召开。

    2010年,注定是东营市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第一年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成效卓荦,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作为宏阔语境下的一段华彩乐章,2010年,东营市的科技工作立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局,以生态产业自主创新为主线,积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高效生态”的天空涂上了丰盈迷人的科技色,为“十一五”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东营市牵头申报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科技部正式批复为国家级实验区,成为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实验区。据市统计,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52.65亿元,同比增长22.2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5.55%,较年初提高3.3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产值1600亿元。10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公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达到80家。取得科技成果116项,19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位列全省第二,该市企业首次单独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科技奖励大会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成功召开。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项目区建设顺利进行。7月,市科技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9月,省委办公厅《督查工作》以“东营市搭建科技平台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题,刊发了该市科技工作的经验做法。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成就“第一生产力”的过硬理由 

 
    东营市着眼于为区域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扎实推进了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愈加宽松和浓厚。全市科技奖励大会和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成功召开,科技工作的推进力度明显加大。完成了市委重大课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技术市场管理办法》,编制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参与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业创新奖评选管理办法》等5项人才政策的制订,进一步优化了全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该市企业引进的许键、杨道永两位博士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刘方生等7人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同时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目前,许键、杨道永已被推荐列入国家“千人计划”。 2月,由中宣部、科技部、国家粮食局、省政府主办,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省科技厅、东营市政府、广饶县政府承办的2010年科技下乡活动,在广饶县大王镇隆重举行,充分体现了上级对东营科技创新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肯定。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腾飞”的智力堡垒呼之欲出


    研究院在省里完成了注册,建设方案通过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批复,组建了顾心怿院士工作室。研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以干促批,已完成3万余平方米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的基建工作,面积3.2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研究院主体建筑2700万元。积极做好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作共建野外科学试验站,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达成了共建北京大学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东营)意向。9月,在北京召开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东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博导刘学敏等6名高层次人才被聘请为研究院特聘专家。


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建设顺利进行:科技创新综合体形态初试啼声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目前“生态谷”总开工面积12万平方米,在建7.8万平方米,工程竣工4.2万平方米,全年完成投资1亿元。运行管理逐步规范,大学科技园公司已成为“生态谷”项目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的有效平台。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积极争取多家银行的资金支持,争取市商业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银行1.3亿元资金支持,项目建设进度得到保障。资源整合效果初步显现。坚持建设与招商同步、招商与引智并重的原则,广泛宣传,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聚集园区。市政府以2010年一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园区连续两年通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减免资格的审核。3月,大学科技园被省中小企业办公室认定为“山东省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申请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批复,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第二家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该市第一家综合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获得省科技厅批准。目前,25家企业研发机构、两个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团队以及中科院海岸带所、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正式签约入驻。在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下,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出现了众卉争妍、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广饶研究院和国家轮胎工程中心广饶研究院建设进展顺利。省科技厅认定我市春江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3家单位为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


高新技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助推区域经济步入转方式调结构快车道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共推荐远大化工、胜机石油装备等26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预计全年达到80家,有望占到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60%强。石油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5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市新上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0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3630万元。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市科技局与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投达成了投融资战略合作协议,高新投在该市设立了工作站。9月,高新投注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宝莫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首次融资达到6.9亿元。科技中介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市科技企业协会向全国“211”高校征集了30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并将有关信息无偿提供给会员企业,及时满足了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的需求。加强特色产业基地管理。深入开展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企业调查,聘请专家制定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抓住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国家特色产业基地试点的机遇,该市石油装备产业被初步确定为国家特色产业基地集群试点备选单位。子午胎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已完成论证。10月,科技日报以“黄河口腾起石油装备‘领头雁’”为题,对该市迅猛发展的石油装备产业进行了深度报道。


科技部门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用智慧和汗水擦亮“省级文明机关”的牌子 


    市科技局以深化省级文明机关建设、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保障创新活动开展为主线,扎实推进了部门规范化建设。实施了科技工作运行模式创新。制定印发了《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市场化观念,实现科技工作运行模式创新的实施意见》,对包括转变思想观念、采取“1+X”工作运行模式、建设学习型机关、改进考核方式等工作进行了创新性的安排。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积极适应市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对纪检监察工作新出的新要求,认真配合派驻机构对科技工作的监督检查,做到了管理体制改革前后纪检监察工作在该局的无缝衔接、稳步推进和逐步增强。改进了信息宣传工作。今年以来,共在省科技厅网站以及市两办信息载体发稿80余篇,信息采用量多次位居全省科技系统前列。在科技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创新周刊、东营日报、东营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刊播稿件100余条,综合得分处于全省科技系统前列。修订完善了全局管理制度汇编。编印制度汇编二辑,收录了80多项制度,分为职能职责、行政管理、行为规范、办事指南等类别,为全局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包村帮扶工作取得标志性重要成果,9月,在市科技局所包村——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研发楼奠基。正式启动了情报所“电影院”综合利用工程。创新“电影院”利用形式,把重要会议精神传达和高水平视频资源欣赏有机结合起来,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活动,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从我做起,走向文明”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重点实施“三项工程”:科技给力“十二五”


    经过“十一五”的积累,东营科技工作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面对“十二五”的重大发展机遇,科技工作要加快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供有效支撑。重点实施好“三项工程”: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建设工程。研究制订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5个高新产业集群。组织实施工程研发中心提升计划,在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企业规范化建设行动,为科技企业提供增值服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国家特色产业基地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8 %以上。
    实施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政产学研金合作,提升各类创新平台服务功能。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点,建设“技术研发总部”平台。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点,建设人才引进培育平台。以院地合作基地为重点,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实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树立新型科技资源观,切实更新观念,切实发挥科技政策资源的引导作用、高新产业资源的依托作用、技术资源的支撑作用。建立“1+X”工作运行模式,力争在市场运作推进科技工作上实现突破。建设学习型科技系统,使每个科技工作者在政策把握、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金融意识等方面都有大的提升。推行科学的目标考核机制,实行“区域创新总收益”考核办法,激发科技管理干部大胆探索、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