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没有人才,创新乏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便犹如纸上谈兵。
近年来,邹城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先后通过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组织创新型企业家研修、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等措施集聚了大批创新人才,为产业发展孕育了强劲动力。
为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邹城创新创业,吸纳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邹城落地开花,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邹城紧紧抓住创新驱动的关键,把人才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于今年2月份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邹鲁英才”计划的意见》,进一步健全了人才政策体系、加大了人才扶持力度。在今年7月召开的邹城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议上,邹城市委书记柳景武曾指出,要落实好“邹鲁英才”等计划,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引进50名左右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0名左右的产业实用人才,5000名左右的重点专业高校毕业生,选拔培养100名左右的‘邹鲁文化名家’、‘邹鲁名师’、‘邹鲁名医’,人才工作整体实力跻身全省同类城市前列,打造叫响全国的‘邹鲁英才’名片。”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举办产业对接会、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等系列产学研合作活动,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邹城已柔性引进院士及创新团队7个,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人,泰山学者6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11人,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济宁市首席技师11人。
一个人才济济的创新高地正在鲁西南崛起。
“邹鲁英才”计划引育创新人才
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支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推动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绿色化工、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今年2月,邹城印发《关于实施“邹鲁英才”计划的意见》,加大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
在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培育方面,每年引进1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30~100万元、50~500万元的经费资助。其中,国际领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经费资助。优先推荐申报济宁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优先列入邹城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四新”经济试点支持范围。同时,每年还将培养“邹鲁文化名家”、“邹鲁名师”、“邹鲁名医”各10名,3年内分别给予每年每位2万元、1万元、1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在产业实用人才引进方面,每年引进100名“高精尖缺”人才,并给予津贴补助。其中,对企业引进的人才,3年内给予人才津贴补助,经营管理人才每人每年3万元;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正高级每人每年3万元,副高级每人每年1.2万元;高技能拔尖人才每人每年2万元。
据悉,在培育产业实用人才方面,从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借助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举办创新型企业家研修班、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班。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在于其创新思维。据介绍,在该计划开展之初,邹城就提出了“企业家既要当金融家又要当科学家”的定位。今年将继续按照每年一个主题班次的节奏,以“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为主题继续举办第6期创新型企业家研修班。
与此同时,邹城还计划每年引进1000名“急需紧缺”的高校毕业生。对企业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毕业生3年内给予人才津贴,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1.2万元;本科生2年内给予人才津贴每人每年0.5万元。
“再就是,对经邹城市推荐申报入选国家‘千人(万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并获奖励补助的,邹城还给予等额配套奖励补助。”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近年来,邹城还大力发展投资基金,优先投资扶持引进人才与邹城市用人单位签约项目。其中,获得银行贷款的,可以享受邹城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政策。
“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为邹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成果,大大推动了产业发展。”该负责人说,“邹鲁英才”计划的实施,让邹城这个原本“不起眼”的鲁西南小城逐渐成了高层次人才争相集聚的创业乐土。
创新机制打造人才乐土
“前两年,由于缺乏高层次人才,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很困难。”回忆起公司几年前的创新历程,山东常生源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猛有些无奈。
其实,几年前,面临人才缺乏困境的企业远不止常生源一家,很多企业都曾面临这个问题。
为破解这一困境,去年以来,邹城从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创新思路,提出了新型产学研合作思路——与高校联合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使产学研合作逐渐走向专业化、精准化,加快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全覆盖。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结合高校创新人才优势,去年以来,邹城分别与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天津大学建立了邹城技术转移中心。三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后,常生源、艾孚特等多家企业都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功引进了高层次专家团队,并转化了专家团队多项创新成果,大大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为培育产业发展新生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技术转移中心,邹城先后与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了多场产学研合作推进会,目前,已有170多家企业成功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不仅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邹城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还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在邹城的转移转化,为邹城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去年以来,公司先后与黑龙江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引进了高层次科研团队,转化了多项先进技术和成果,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常猛说,2016年,公司产值突破了1亿元。
为聚人才,邹城的创新不止于此。
去年以来,为集聚更多人才来邹城落户,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让更多科技成果在邹城开花结果,邹城从企业具体需求出发,在“精准”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比如,近年来,邹城除了举办山东省可转化科技成果(化工专场)推介对接会等产业精准对接活动之外,每年还多次征集企业需求,组织企业到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进行交流,让企业得以与本领域专家一对一精准对接。
据悉,常生源公司之所以能引进多位高层次专家,转化多所高校的科研成果,并成功建立“山东省邹鲁农业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就是通过开展精准合作对接实现的。
深化邹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现外来创新人才、科研成果与邹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这种以“精准”为特点的产业对接会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高精尖人才引进并不易,既要引得来,还得想办法留得住。为留住人才,邹城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在创优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上,邹城实施了人才安居工程,并推出了“六个一”服务。
据介绍,邹城通过建设孟子湖新区人才社区、园区企业人才公寓、人才公租房、发放安家补贴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多层次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六个一”服务即为领军人才提供一套工作设施支持研发、一名领导干部结对服务、一个工作部门助力排忧、一套拎包即住人才公寓安居乐业、一条绿色通道安置家人、一名主治医师保障健康。同时,邹城还按照省级标准建设了人力资源产业园,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全过程服务,全方位解决了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人才政策建设方面,今年以来,除了《关于实施“邹鲁英才”计划的意见》,邹城市还出台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管理扶持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邹城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除了创新引人机制、用人机制、留人机制,2017年,邹城在人才科技机制建设上也有新的突破。2月份,邹城召开科技人才大会,成立了人才强市和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人才科技一体化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
开展创新创业,打造创新高地,核心就是人才。下一步邹城还将继续完善创新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年内引进院士2人,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5人。(记者 刘梅梅)
下一篇:创新驱动汶上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相关新闻
- 邹城推动人才科技一体化 构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017-12-08)
- 邹城:特色创新创业平台实现“筑巢引凤” (2017-12-12)
- 龙头企业引领邹城产业“调旧育新” (2017-12-19)
-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邹城样本 (2018-01-16)
- 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成果对接活动智能装备制造专场在邹城举办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