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邹城:特色创新创业平台实现“筑巢引凤”

2017-12-12 14:24:48   作者:刘梅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研究院的成立不仅为公司研发出了多个新的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还引来了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这样高层次的专家人才团队,让公司的创新不再‘单打独斗’,有了核心支撑。”山东福禾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禾菌业)董事长刘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多年来,一无大学、二无科研机构,严重缺乏创新资源支持的发展状况一直是邹城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创业面临的困境。而创新平台又是研发、转化、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也是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孵化新产业、创造新模式的关键。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近两年,邹城逐渐形成了源头创新有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过程成长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终端成果转化有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园区的完整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据悉,目前,邹城已建成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6家,邹城科创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梦想小镇众创空间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溯源绿色化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37家。在县域城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邹城已然走在了全省前列。


       产业研究院助力引智聚才
       “没有大学,没有院所,没有创新活力,这在过去一直是邹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短板。”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邹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山东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9家单位共同成立了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关键技术研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集聚培养行业创新人才,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已建成薄板焊接、雕刻、机床上下料等10个公共实验平台,拥有专利技术成果10余项。虽然成立仅两年的时间,但其产生的创新成果却已惠及多家企业,为邹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能。
       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没有事业单位体制、编制的束缚限制,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更有利于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增强技术的溢出效应。“成立研究院的定位就是孵化企业,服务产业。”
       于是,继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之后,为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当地产业特色,邹城又相继成立了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智远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目前,在邹城,这类新型研发机构已达6家。建设时间全省最早,数量居全省最多,去年4月,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曹鸿鸣率致公党中央调研组,会同科技部、民政部等有关部委领导来邹城开展专题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
       “研究院有两大任务,科技研发和聚集、培训人才。”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于洪金说,目前智能研究院已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8名,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与KUKA机器人公司等单位合作,开设了“KUKA工业机器人初级操作培训课程”,成为济宁市首个具备培育工业机器人技术储备人才的基地。
       “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就在于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机制更灵活,对市场把握更准确。”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新型产业研发机构建设,2016年累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39名,开展科研课题24项,申请专利81件。目前,邹城已经形成了“基础性研究在高校,应用技术研究在产业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在龙头企业”的创新体系。
       据了解,为鼓励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发展,邹城市把3家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纳入今年邹城市重点项目,明确政府财政投资资金,同时还纳入邹城市产业创新公共平台管理,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和奖励扶持。

       科技企业孵化器催生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关键,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正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摇篮。
       邹城科创大学科技园是一家集研发、中试、生产、办公、推广、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示范工程,2003年建成投入运营。
       “这是邹城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工程项目,其定位是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引资引智、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示范带动六位一体,重点吸纳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项目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入驻。”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孵化器通过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了多个高科技项目,有力带动了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入驻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引入千人计划专家3人、领军人才1人,2016年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团队4个。目前在孵创业企业60余家,孵化成功率高达85%以上。2014年12月,该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邹城市首个国字号公共创新平台。
       “除了这家综合型孵化器,邹城还有一家国家级专业型孵化器——邹城中信达智能装备科技园。”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邹城紧紧抓住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迅速布局的有利时机,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引领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来培植,通过整合大学科技园、海外产业园等资源要素,加快推进了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园区。
       “该园区孵化面积4.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家,已孵化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该负责人说,该园区在培育智能装备中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年初,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此外,梦想小镇众创空间、科创慧谷众创空间晋升国家级众创空间;山东省科创食用菌研究院、三山农业科技公司成功通过科技部“星创天地”备案;山东科新化工新材料科技园被认定为山东省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济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邹城,全市逐渐形成了“一器多区、一综多专”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布局。
       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的辅助,一大批以“新”字领衔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渐催生、成长、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正迅速改变着邹城的经济底色。目前,邹城已经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为“主角”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
       据介绍,为加快发展邹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邹城还计划将机器人智能研究院引入到智能装备科技园,规划建设济宁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这样一来,邹城就形成了从众创空间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再到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该负责人说,孵化器未来将往专业化方向发展,邹城也将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创办孵化器,由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提供人才。“企业熟悉产业,高校精通科研,两者联手开展创新创业,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企业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研究院、孵化器这样的公共创新平台,在企业,还有很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实验室等企业“自有”创新平台。据统计,省级以上就有37家。
       “企业自身建设的创新平台,也集聚了很多优势创新资源,对引进人才、转化高校成果都有积极作用。”邹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依托工业园区资源优势,邹城申报建设了省级绿色化工高新区产业计划基地,涵盖山东省溯源绿色化工研究院、山东化工研究院的科技园(孵化器)、院士工作站、精细化中试基地等多个创新平台。企业也因此加强了与省内外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成立了绿色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了绿色化工产业创新发展。
       今年3月,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还牵头建立了绿色化工技术转移平台——溯源绿色化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与鲁抗生物公司签订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合作开展头孢曲松钠、阿洛西林酸等3个产品结晶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发。目前,邹城绿色化工领域院士创新团队已达3个。一条涵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投融资机构+孵化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完整创新链条已经形成。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支持专家工作站建设,济宁市科技局还批准建设了以白丁荣博士为带头人的济宁市煤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邹城为其落实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5万元。
       新型研发机构源头开展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项目成长,企业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的相继完善,让邹城的科技服务水平实现了快速提档升级,为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 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