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山东特色”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积极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2017-10-17 10:43:22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近日,在中央农办牵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组织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调研座谈会上,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等领导,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山东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工作扎实,路径丰富,树立了标杆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借鉴。
       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山东农科园区建设工作又一次获得高度评价。去年年底,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曾做出批示,“点赞”山东农业科技园区做法,要求向全国推介。
       农科园区建设是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山东特色”创新载体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山东聚焦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立足山东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积极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构建起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巩固全国领先优势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使之成为继杨凌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黄三角农高区设立后发展迅速,以建设山东农业大学黄三角分校、中荷国际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中以艾拉瓦应用研发中心、国家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为重点,着力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战略研究三位一体的新型科研开发体系。
       其中,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以产业技术应用研究为重点,联合高校院所,实现了以植物油脂为原料生产替代化石材料的生物基长链二元酸,填补国际空白;从牛乳等分离提取乳铁蛋白系列产品提纯度达95%以上,正在申报国家一类新药。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先进的专利技术。目前,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带着课题和项目入驻开展研究,共引进耐盐作物、耐盐苗木等新品种(系)100余个,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探索的盐碱地增产增效新模式节地率提高12%、节水率提高30%、产量提高50%。
       与此同时,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初步构建了功能完善的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目前建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9个,数量居全国一位;省级农业高新区1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11个,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山东特色的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高区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二是持之以恒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面向黄淮海主粮,实施“小麦、玉米双增产工程”,挖掘主粮增产潜能。自主研发的“济麦22”种植面积连续7年蝉联全国第一;2016年小麦新品系“烟农1212”高产攻关亩产828.5公斤,再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山东冠丰种业研发的“玉米多控不育技术”有望引发第三次制种技术革命,登海“661”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登海618”创造了亩均1511.74公斤的春玉米全国最高产纪录。全省累计审(认)定农作物品种1547个,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科技示范企业30个,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三是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以突破土壤盐碱瘠薄和淡水资源匮乏约束为重点,围绕改盐增粮、节本增效主题,深入挖掘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综合应用耐盐良种、生物菌肥和智慧稻草人等科技成果。探索出棉改粮、“粮经饲”、稻田生态种养、种养加循环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工程示范面积由2012年的1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100万亩,有10万多亩盐碱地实现了“吨粮田”。

       半岛自创区领跑新旧动能转换
       7月底,新旧动能转换看山东——首届全国媒体走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采风活动举行,来自全国50余家媒体的编辑记者走进自创区内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集中采访。自创区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引发广泛关注。
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批复建设以来的一年时间里,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的“走在前列”指示要求,牢牢把握示范区“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和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

 

       经过一年努力,示范区创新发展架构和支撑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初步显现。2017年1-5月份,示范区新引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4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57亿元,同比增长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409亿元,同比增长1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
       目前,示范区内六个国家高新区互为补充、联动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青岛高新区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海洋科学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全球一流的海洋科学中心,影响力已经显现。济南高新区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与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共建海洋智能计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打造“全国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淄博高新区围绕新材料产业链进行填平补齐,布局建设三个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集中打造全链条布局的新材料创新大平台,在新材料产业化领域形成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业集群一体化的创新模式。烟台高新区围绕特种焊接、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集中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潍坊高新区积极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以盛瑞传动为代表的汽车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新力超导核磁共振和CT机等高端医疗装备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中心”建设。威海高新区积极搭建产业跨界协同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地协同创新平台、国际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打造“医工协同创新中心”。
       此外,在高新区建设方面,我省通过实施高新区升级行动计划等举措,推动高新区加速提质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引擎作用显著。目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21个(国家高新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6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4家,成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75%,“十二五”以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近百个,其中8个达到千亿规模。
   
       海洋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201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对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组织重大协同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刘延东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全国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强统筹布局,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新贡献。
       认真学习贯彻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指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积极开展现代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获得更多研发路线选择权和科技经费支配权,建立科研自主、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
       科研体制变活推动了更多创新成果的产出。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科研队伍达到2000人,其中院士20人。在“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基础上,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深入实施“问海计划”科技创新工程,深入开展小型化、智能化高端海洋观测与探测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带动海洋科学观测和探测相关仪器系统集成创新。
       此外,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密衔接,实验室启动实施深海鱼极地极端环境、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等重大科研任务,建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海洋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试、科学考察船队一批大型科研平台。
       目前,实验室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已超过全球顶尖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居全球海洋科研机构之首。实验室研发的国内首套7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系统—“白龙”浮标实现在全球电信系统(GTS)的实时观测数据稳定上传,可有效改进全球天气和气候尺度的预报、预测,这是我国首次有能力通过全球电信系统(GTS)向全球提供深海海洋气候观测数据,有力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记者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