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打造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的“旗舰”——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巡礼

2011-05-10 16:27:40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大学科技园“快照”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东营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区域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始建于2001年,2005年12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自创建以来,依托中国石油大学的优势学科,突出石油石化特色,加快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城市功能完善,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地方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学科技园现由创新园区、胜利园区和高新园区等组成,总建设用地813亩,设施面积达到14.5万平方米,孵化面积12.8万平方米,在建工程12万平方米,呈现出“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现有入园企业154家,研发中心27家,从业人员3173人,涉及石油钻采技术及其装备、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2亿元,利税1.5亿元。按照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园区重点抓了研发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撑平台等建设,为入园机构提供优质服务,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山东省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山东省建筑节能示范园区、山东省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生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青年创业基地先后被列入省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计划。


熔铸:建设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有效整合市内外科技资源,不拘一格,跳出“定法”,产学研用铸为一体,努力产出适合东营实际的技术解决方案。
  ——规划建设“生态谷”。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大学科技园启动了“生态谷”项目建设,按照“五个一”(即选择一家骨干企业,依托一家大院大所,引聘一名高层次专家或创新团队,建设一个研发中心,服务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生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为主导,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了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生态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总部基地、科技企业孵化社区、院所合作基地等,总占地313亩,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基建投资5.4亿元。“生态谷”项目自2008年底动工以来,已完成投资2.1亿元,开工建设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已有32家各类研发机构签约入驻,国家采油装备工程中心(筹)、国家风电实验室室外实验室、中科院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筹)、西门子(中国)驱动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落户“生态谷”。
    ——建设一批开放性实验室。先后建设了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专业实验室,共享的大型试验仪器设备原值达到7000万元,能够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提供小试开发,中试放大,原料、产品检验检测以及人员培训等综合服务,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了创业企业成功率。组织入园企业承担了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8项,获得补助资金3389万元。其中,“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吹氧造硫多金属捕集技术”、“农业立体污染检测与治理”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强化技术转移服务。坚持开放式建园,大学科技园先后与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清华大学、中科院、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教学实验、项目转化和学生实训基地,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0余项。加强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为入园企业提供项目推介、难题诊断、技术评估、市场调研等专业技术服务200余次。


荟萃:建设人才积聚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快高端人才载体建设,努力构建高端人才服务平台,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撑。
  ——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联合园区内7家优势科技型企业联合申请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期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成为全市第一家区域性的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科技园也成为全国第二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站将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总体战略,结合区域重点发展领域,依托入园骨干企业及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国内优势高校院所,重点建设采油装备、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生物医药、大豆深加工、生物化工、风电装备等7个科研工作分站,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加快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3名优秀博士人才达成进站协议,岳吉祥博士正式入驻采油装备分站。
  ——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抓住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有利时机,大学科技园依托入园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两院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合作,通过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吸引两院院士支持、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目前,顾心怿、逯高清(海外)、谭建荣、李鹤林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已经入驻园区,其工作站得到省科技厅的批复,将在石油装备技术、新能源、纳米新材料、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积极申报“泰山学者”岗位。设立“泰山学者”岗位是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大学科技园在油田化学品领域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累计达18项,建立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油田化学品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创新队伍,具备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的基础条件,现已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正式申请设立油田精细化学品“泰山学者”岗位,并通过初审。
  ——建设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了许键、杨道永、蔺爱国、须颖、付有彤、张玉民、刘平青、弥永利等海外博士创新创业团队,许键(东营市加文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杨道永(山东省油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蔺爱国(胜利油田华胜环保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入选省“万人计划”),同时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
  ——建设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作为“生态谷”的配套园区,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该基地规划用地130亩,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创业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创业大厦、实训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辅导、见习、培训等服务,可容纳100余个创业团队,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2010年,创业基地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服务业项目。同时,组建了创业导师队伍,组织了青年创业大赛。


呵护:建设政策支撑平台


  为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各项政策,大学科技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努力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
  ——抓住黄河三角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经积极争取,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建设的区域创新平台,写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大学科技园迎来了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推动市政府以东政发〔2010〕1号文件印发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对园区建设单位、入园机构等在土地供应、配套费减免、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设立大学科技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入园机构研发活动。
  ——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工作。积极协调地方税务部门,出台了《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对大学科技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提出具体实施细则,确保了大学科技园税收减免落到实处。
  ——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大学科技园设立了1000万元的种子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了东科源泰投资公司,组织入园企业成立贷款互助担保联盟,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学科技园协助科技人员在园区注册成立了“东营海森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并通过提供办公场地和50万元的种子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经过近5年的努力,海森密封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海森公司也由最初的3名创业者发展成为员工20余名、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年产值1000余万元的科技型企业。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累计取得专利360余项,9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十二五”愿景:中流击水舞“黄蓝”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汇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部署,大学科技园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发挥区域创新资源优势,突出园区发展特色,着力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力争到2015年,园区设施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达到400家,毕业企业150家,入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以上,国家级研发机构3-5家。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具备支撑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努力成为全省生态产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园、全省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园、全国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孟晓捷  孙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