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分支,滨海旅游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纵观全球,滨海旅游业己成为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山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所谭晓岚研究员认为,滨海旅游是指以海岛、海洋及海岸带各种人文景观为依托,为人类提供观赏、休闲、娱乐等服务需求为经营主体而获得经济效益的产业总称。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滨海度假。滨海旅游业正成为未来我国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新亮点。
发展滨海旅游业,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沿海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带动沿海地区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以及保护海滨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世界范围内看,海滨地区是整个区域内国际旅游发展的前沿地区,如山东近70%的入境旅游者集中在沿海七市。海滨地区往往也是一个区域内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对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地区的国际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聚优势 扬帆起航
山东的旅游业发展优势在半岛,发展潜力在半岛,希望也在半岛。山东的海岸线条件在全国名列前茅,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为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性机遇。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海洋旅游,已成为山东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希望所在。在新一轮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浪潮中,旅游业将成为促进城市转型、推进产业调整的龙头产业,海洋旅游将引领、主导和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为山东滨海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背景形象。“十一五”期间,山东不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跨海大桥、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兴建。建设蓝色经济区,必然使半岛地区的基础设施实现飞跃,尤其是城际铁路、新的游轮码头、支线机场等交通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将促成半岛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的提升,加强沿海各市的联系,为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相关规划,发展滨海旅游业,山东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资源优势:比较海岸地貌、海岛、气候、植被、温泉、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禀赋,在我国由北向南的辽东半岛、辽河三角洲、渤海西部、渤海西南、山东半岛、苏东、长江口及浙江沿岸、闽东南、南海北部、北部湾、海南岛等11个传统海洋经济区中,山东半岛的综合条件相当突出,可与海南岛媲美。
山东半岛有3121公里的海岸线,长度仅次于海南省,但是岸线条件在全国可以说名列前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调查分析后认为,山东海岸线上发布着各种类型的优质海滩,拥有国内最多和相对集中的沙质海滩,沙滩开阔而漫长,多处连续长度超过10公里,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多种选择,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沿海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众多的岛屿、沙滩和北部沿海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拥有国内一流的文化资源,包括悠久灿烂的文物古迹,特色浓郁的渔家文化,独树一帜的近代开埠文化,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文化,开放时尚的现代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吸引力。
2.区位与交通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融环渤海经济区,南近长三角经济区,西连广大内陆地区,东与日本、韩国两个亚洲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一衣带水,旅游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主要沿海城市陆、海、空交通立体发展,交通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发达,山东省与京津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国内各主要客源市场之间交通连接通畅。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及京杭大运河纵贯山东中西部,将山东省与沿海及内陆各省连接起来,胶济铁路把省会济南与沿海地区连接起来。青岛、烟台和威海航空交通发达,青岛有直飞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国际航班,烟台有往返香港、大阪和汉城的直飞国际航班,威海也已经开通直飞汉城的国际航班。沿海城市还有通往周边邻国的海上航线。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3.城市与区域经济优势: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改革发展的前沿,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上领先全省。青岛是山东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外向度在全省首屈一指;烟台是渤海湾黄金水道上的枢纽城市;威海城市环境优美,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日照作为新型海滨旅游度假城市,发展潜力巨大;东营、滨州是黄河三角洲的首位城市,资源、环境条件独特。
4.旅游产业集聚优势:山东沿海七市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产业集聚优势。七市中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13个。
5.接待要素规模优势: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旅游产业要素的聚集区。山东省半数以上的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分布在沿海七市。从等级和质量上看,蓝色经济区内拥有全省19家五星级酒店中的14家,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13家。
制约因素 亟待解决
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规划(初稿)》,我省发展滨海旅游业主要面临四个制约因素。
一、季节性
山东沿海地区是一个旅游时间较短、季节性很强的目的地。国内旅游的旺季时间大约有三个半月,一般是从7月份到10月初;入境旅游由于商务旅游占比重较大,与纯粹观光度假旅游比例不太均衡。作为一个海滨度假旅游地,山东沿海在淡季月份缺少促进旅游发展动力的吸引物。
二、对国内市场的依赖性强
山东沿海地区绝大多数游客为具有各种不同需求层次的国内游客。来自内陆省份的旅游人数众多,但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巨大的游客量要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导致海滨地区和主要景区的承载力出现问题。高收入市场,如首都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山东旅游中占的市场份额相当低。市场成分的构成导致了山东省在国内旅游收入上的位次长期低于其在旅游人次数方面的位次。此外,目前沿海地区多数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标准主要针对低端国内市场,对开发区域高端市场和远程市场产生了影响,从长远角度看是不利的。
三、国际客源市场较为单一
山东80%以上的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国家,其中韩国游客占到了50%以上。过高的客源市场集中度会带来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从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利的。
四、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旅游者特别是入境游客对山东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的评价多年来均低于江苏、北京等旅游强省(市)和竞争对手—辽宁。娱乐活动和具有山东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服务方面,人才的匮乏是很重要的问题。
宏伟蓝图 科学发展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山东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旅游业统筹发展、率先发展、开放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集聚发展5个方面。
一、统筹发展
1.海陆统筹,城海互动。依托全省资源,规划和发展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通过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蓝色经济区内统筹海陆两类资源和空间,把海岸带和海上旅游开发作为发展的重点,构筑滨海旅游高地,带动广大陆域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海洋旅游与城市旅游的关系,充分利用区内城市群优势,挖掘城市旅游潜力,以城市为依托开发海洋旅游,以海洋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
2.产业统筹,协同发展。服从蓝色经济区产业总体发展需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旅则旅,宜城则城”的原则,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海洋空间。滨海区域所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应当无害于资源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岸线和主要海岛应当优先发展旅游业。在积聚发展旅游业的地区和海域,应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产业的进入,避免不当的海水养殖和海上作业。促进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3.文化旅游,结合发展。建立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作协调工作机制,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和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开发专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专题旅游线路。通过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购物品开发、旅游节庆和演艺活动开发等途径,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区域统筹,错位发展。通过区域内部城乡统筹、不同行政区统筹、省域总体统筹、省际联动和国际合作5个层面,实施错位发展,形成分工合作,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率先发展
1. 旅游业发展率先进入国家战略体系。蓝色经济区旅游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已拥有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示范区,应该率先进入国家战略的层面。
2. 引导区域总体发育方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旨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3.高点规划,超前发展。旅游业要实现率先发展,必须高点规划,打破常规思维和常规方式,以更高、更新的视野创新产品开发,创新发展模式,在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超前发展。
三、开放发展
1.积极推动对内开放,吸引省外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吸引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开设分支企业,加强同国内主流媒体、旅行社的合作,全面传播“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塑造半岛地区“蓝色度假”品牌,扩大和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2. 全面参与国际旅游合作,利用国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交换由“单向模式”向“双向模式”转化的机遇,大胆探索旅游对外开放的新载体、新形式。
3.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活化旅游运行机制。
四、可持续发展
1.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根据蓝色经济区的生态状况,分类确定旅游开发的强度和方式。在生态脆弱的海岛、河口、湿地区以及特定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实施保护性开发;在生态人工化地区,可以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
2.坚持公平原则,强省与富民统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护旅游者的权益,维护开发者的权利,更要强调东道居民的利益,倡导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重视社区旅游收入和旅游就业等经济指标,正确处理代际关系、区际关系,使旅游业成为既强省又富民的重要产业。
3.坚持质量标准,速度与效益兼顾。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必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旅游规划水平、开发建设水平和市场运营经营水平达到一流标准。
五、集约发展
1.针对旅游产品传统、陈旧的现状,集中开发现代旅游产品,促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2.针对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移的市场变化特征,重点开发新型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度假酒店集群和城市散客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
3.彻底摒弃旅游开发小、散、乱、低的传统格局,集约开发重点地域,培植旅游增长极,促进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优化。
4.在重点城市和度假区,集聚产业要素,建设旅游集群和度假酒店集群,打造旅游高地,支持率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