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牧场 悄然勃兴
近年来,我国沿海一些近岸海洋资源日益枯竭,赤潮、浒苔等海洋生态灾害频繁出现。尤其是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我国海洋捕捞业雪上加霜。针对上述现象,前不久,我省在近海区域大量投放人工鱼礁,为海洋鱼类提供生存繁殖空间,积极建设前景诱人的“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就是指通过向海中投放钢筋水泥构件、石块等构造物,营造与自然鱼礁类似的海洋生物生活环境,让其在里面栖息繁衍,就像为海洋生物建造的一座房子。所谓“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通过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建设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这种方式,就像人们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一样。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世界海洋发达国家一直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日本、美国、俄罗斯、挪威、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瑞典、韩国等均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开展人工育苗放流,恢复渔场基础生产力,收到了明显成效。尽管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
据我省渔业部门介绍,近年来,“海洋牧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海洋国家的主要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省海洋与渔业厅巡视员王诗成认为,海洋牧场建设将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利用海洋资源的一场重大产业革命。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建设“国家半岛海洋牧场”是科学发展观在海洋领域的重要实践,是“海洋国土”意识的升华和传统“王土”观念的突破,是发展蓝色经济的一场重大革命,对于促进我省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省渔业资源修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2005年起,山东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将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双向推进。5年来回捕放流资源18万吨,实现产值49.2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17,渔民人均增收10929元。
未来10年,我省计划使有条件的半岛沿岸20%的海床敷设人工鱼礁,近海渔场全面实行人工放流增殖,增殖品种扩大到30个以上,深水特大型抗风浪网箱发展到5000个以上。到2020年,我省半岛“海洋牧场”产业及海洋生物产业增加值将突破5000亿元,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我省渔业养殖 喜忧参半
资源与环境对于渔业来说,是立业之本,发展之源。海洋牧场建设,将有利于改善鱼虾贝类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渔业的发展繁荣。作为渔业资源大省,为减缓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势头,我省较早地开展了水生生物养护工作,从1986年起,即在南部沿海试验开展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目前,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渔业服务与管理手段,已成为发展现代渔业的关键环节。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减缓并遏制渔业资源衰退,对维系水域生态环境,提升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省在渔业科技推广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渔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推广能力不断提高。我省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和渔民培训机制,并在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病害监测报告和防疫检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入户”,不仅提高了渔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增强了渔民转产转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能力。
我省渔业发展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利用和缺乏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生态荒漠化的严重威胁。技术服务保障水平有了很大进展,但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物种濒危程度加剧。
我省是全国机动渔船最多、专业捕捞渔民数量最大的省份,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由于水域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致使水域生产力下降,水生生物总量减少。近二十年来,我省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程度不断加剧。原盛产于渤海的一些珍贵鱼、蟹、虾、贝等特色水产也几近衰竭。
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是渔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但我省渔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是制约我省渔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科技力量整合不够。
目前,我省现有的渔业科研机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管理,加上行业调控手段有限,各级科研力量和水产院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四、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30—45岁之间的高级科技人员少,特别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学科带头人更少,拓展研究领域比较困难。省级科研所学科优势不突出,存在着同质化和重合现象,还没有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局面。
五、信息服务能力不高。
总体来看,我省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贯通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亟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
海洋牧场 谱写水产养殖新篇章
海洋牧场建设的最大瓶颈在“认识”。当务之急是把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上升到科学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和发展海洋低碳优势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的高度上来,并形成上下共识,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列为重大生物工程建设,海上战略粮食基地建设,并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专项率先启动。
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利于增加渔业资源,改善生物质量;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种植大型海草(藻)等方式,遵循自然规律,重建“海底森林”,修复或重建已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海洋牧场还可保持生物多样性,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等,提高沿海土地集约利用率。
此外,海洋牧场建设还有利于缓解高油价和200海里管辖权体制的冲击,发展资源管理型渔业。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和燃油价格的上涨,我国外海渔场大批丧失,大量渔船挤压在沿岸和近海渔场,而沿岸的海水养殖又受到围垦和临港工业发展的不断蚕食以及污染、病害、品质退化、食用安全等种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发展生态渔业,实现渔业资源的增殖、增产,促使海洋渔业由自然猎捕时代走向“家畜放牧”时代。
关于如何建设海洋牧场,王诗成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半岛国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高度重视半岛海洋牧场的立体利用规划编制,在产业定位、优化布局、发展空间、扶持政策等诸多方面突出海洋牧场建设专项需要,积极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工程的有效开展。
二是坚持立体利用和深度开发。要继续加大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力度,以建设近海渔业增殖功能区、人工鱼礁区、海底藻场、种质资源保护区、休渔区为主要内容,实行生态、立体、综合开发建设,将山东半岛沿海渔业水域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海洋牧场品牌。
三是坚持科教先行,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针对海洋生物技术、深海养殖技术、海洋立体利用技术、渔业增殖品种选优改良技术、人工渔礁建造技术、人工放流及增殖管理等关键技术,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力争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引进借鉴国外发展海洋牧场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提高海洋牧场的技术含量。
四是鼓励金融改革和创新,建立灵活的融资渠道。拓展海洋牧场开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积极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投资海洋牧场建设,支持海洋牧场建设投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
五是整合管理资源,强化海洋牧场和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适应海洋捕捞零增长的形势,海洋捕捞要积极试行限额捕捞制度,严格落实各项休渔禁渔的资源繁保制度,建立有利于资源养护的保护体系,提升捕捞渔货鲜活度和增殖放流实效。
六是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将海洋牧场建设的发展资金按逐年落实或列入省、市、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省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对海洋牧场的开发建设给予专项补助。对符合条件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省各种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给予重点资助。
七是创新管理体制设计,加强对半岛国家海洋牧场的领导。搞好国家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省成立国家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