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抓特色 独立中求融合——“如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今后5年我国海洋经济必须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识到,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海洋经济必须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万言:海洋经济靠什么赢得未来(原载《中国海洋报》)
前不久,以“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兴海大会暨首届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广州圆满落下帷幕。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现代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他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在进入开发利用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新时期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挑战。
由此,“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课题便被正式提上了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入发展和研究的紧要日程。这一问题的解决,事关国计民生与人类未来,无论对中国“蓝色经济”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世界海洋事业的不懈探索,都将起到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促进作用。
“十二五”即将迎来它的开局之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科技兴海”这一主题思想,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何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有哪些?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据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究和总结。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何在
从国家的层面讲,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进一步拓展过敏经济发展空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山东海洋与渔业厅巡视员王诗成:《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
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国现代海洋产业正迎来它的高速增长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课题、新环境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规模、新方式。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寻求的是一种环保生态、科学创新、可持续存在的生产环境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代、新环境的题中之义,更是海洋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高速增长期”的自身需求以及探索和开拓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王诗成指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一是积极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二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三是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四是探索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蓝色国土意识缺失。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枯竭,海洋将成为提供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和选择。专家预计,滨海旅游产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具体到山东而言,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根本要求,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对于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也日趋显现,由于缺乏全局性的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机制,区域间缺少统筹协调,沿海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多以资源依赖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等。而这些问题、矛盾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万言:《海洋经济靠什么赢得未来》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谈到关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时说,目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5大尴尬难题尚需破解:
首先,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工业滨海化、滨海重化化”趋势,给海洋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其次,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国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高达70%;
第三,涉海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压力日显。2009年我国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电力三大高技术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GDP的比重不足0.3%;
此外,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中,并没有把海洋经济作为独立的领域研究;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各类规划之间缺乏法律支撑下的协调机制,政出多门、支持资金分散等问题,需要试点省份大胆探索,勇于革新。
山东省海洋专家也曾指出,由于发展方式的分散、粗放,充分暴露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目前山东海洋意识比较淡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海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相对滞后,海洋优势产业的带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海洋综合人员缺乏,海洋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管理职能重复和缺位并存,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笔者认为,在看到海洋经济产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认识:我们要勇于发现问题,并敢于面对问题和迎接巨大挑战。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夯实基础,拓展服务,自力更生,不断完善,积极创新海洋科技技术,加快形成海洋战略性产业集群,以此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水产学博士上田修二认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开发机制,培养、引进高层次海洋管理及技术人才,努力使渔业经济发展从注重综合生产能力向提高综合竞争力转变,从加强质量建设向注重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以提高渔业市场化、专业化、外向化、标准化水平。——日本海洋专家谈海洋经济如何突出重围
海洋文化与民族兴衰荣辱密切相关,海洋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向海洋要生产力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面积广袤的海洋。
山东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先天优势。今后一个时期,山东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应紧紧抓住“科技兴海”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奋力开创海洋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充分融入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潮流和趋势,立足“科技兴海”的长效机制,独立创新,大胆应用,做大做强海洋主导产业,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保体系的建设;
二、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源头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三、自力更生,积极创业,加快科技兴海基地、平台建设,形成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四、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海洋公益技术转化应用,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建设的能力;
六、加强海洋战略研究和人才培养,狠抓特色海洋产业,积极完善生产环境和服务体系;
七、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海洋经济工作试点之一,力争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1年,将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十二五”开局在即,山东各沿海城市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力争打好这一场开幕战。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郭新堂表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两大转变”,现代渔业将建设“五大体系”,实施“九大工程”;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许祖强强调,今后计划做好五篇文章,力促海洋与渔业的突破和提升;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延廷介绍了烟台市“十二五”海洋与渔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主线,建设富裕海洋、和谐海洋、平安海洋。
笔者认为,思想引导行动,所以,要想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要的,就是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需要海洋大战略,要增强海权观念,树立全新的海权意识。海洋经济战略转型,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迫切需要海洋经济产业的科学管理,并积极进行海洋经济调查(普查)工作的合理开展。科学管理,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秩序保障;调查工作,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从而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提供基础保障。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增强海洋科技竞争力,又要加强产业凝聚力,积极引进,独立创新,加快形成现代海洋战略性产业链条及产业集群。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促进海洋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海洋经济和谐有序发展,提高中国海洋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雄厚实力。
另外,海陆联动是海洋经济发展大势所趋,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科学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储备,为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力量保证,相互促进,同步发展。陆海一体,以海养海,真正实现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强力迈进。
在做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呼吁:爱护海洋,呵护地球,科学开发,节约资源,善待人类所拥有的这一片蔚蓝的理想生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