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种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海洋新能源产业被普遍看好。近年来,风力发电更因其技术成熟度较高而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对于风力发电对沿海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少人也一直有所担心。从去年12月开始,英国由于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导致41头海豹横尸北诺福克海滩,再次加剧了人们的忧虑。
风力发电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清洁能源,产能高,无污染,可再生,符合世界能源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风力发电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1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5500万千瓦,我国将超越德国与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二大风力发电国家。
山东历来是国内风力发电研究与产业发展重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技部就立项支持在青岛大管岛和小管岛进行风力发电试验。1986年,在荣成建成我国第一座引进机组示范性风电场——马兰风力发电场。2006年,中德合作风力发电项目在青岛沿海建立5套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力发电系统,也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正在规划的长岛西南海域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海上风场建成以后,将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即墨规划的长达60多公里、涉及90多平方公里的山东最大的融风能开发、观光旅游、科研教育和环保示范于一体的沿海“风电长廊”,更是国内海上风电的标杆。
风力发电到底是不是一种“百利而无一害”的新能源产业?英国的遭遇再次拉响了将风力发电对生态环境影响简单化理解的警钟。
近年来,英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作为替代能源,近海被一个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分割”。在英国北诺福克地区临北海海岸,Scira公司将沿北诺福克海岸建起88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如今,在被英国列为遗产保护项目和“杰出自然景观地区”的北诺福克海岸,前来观赏的游客不仅能看到碧波荡漾,还能看到一座座巨大的“风车”。
有人统计,从2009年12月开始,共计41头海豹陆续横尸北诺福克海滩。海豹尸体上遍布深刻的螺旋状刮伤,明显机器所为,死后被冲刷到岸上。英国海洋管理组织已把矛头指向了Scira公司在海岸17公里处所建的谢灵厄姆暗沙海上风电场,因为该风电场的建设活动与海豹陆续死亡时间密切吻合。不过,一旦这个风电场的全部发电机组投入运营,其发电量将能满足近22万户家庭的电力需求,每年将减少近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可是海豹横尸海滩的事实,也使环保人士更加担忧:美丽而蕴含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的海岸是否真的适合建设风电场?从经济效益而言,建设风电场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如何保证它对建设地周围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根据英国法律,每一个建设项目规划必须由相关部门作出“战略环境评估”,然而问题在于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人们却所知甚少。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活动组织人安德烈·法勒说:“难就难在没人对(海里)有什么东西有个足够清楚的概念。”
与风电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难以界定的尴尬相比,发展风电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英国谢灵厄姆暗沙海上风电场第三批风电场建设完成后,将使英国海上风能输出达到4.5万兆瓦,只要其中2万兆瓦能在2020年之前得以输出,就足以提供1400万户家庭的电力需求。
根据相关研究,风力发电场对其周围的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影响。
1998年到1999年,德国科学家在WeserEms地区四个比较大的风场内进行了一场测验,以风机为中心,测验周围1000米范围内幼鸟的数量。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鸟都可以在风场内和风场附近安置下来,每一种鸟类孵化率的密度显示不出风机对它产生什么负面影响。此外,IWFO科学家在在 Niedersachsen &Bremen附近所做的调查也发现,风机对周围动物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这样的研究结果当然令风电支持者高兴,可是果真如此吗?
2002年10月,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与此相关的案子。东港市菩萨庙镇常胜村倪某自1993年开始养殖中华鳖,经营效果一直很好,可是不久,他发现自己养殖的中华鳖不知何故大批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63万余元。同样,常胜村其他养鳖户也陆续遭遇这种损失。经过一番了解后,倪某将附近的海洋红风力发电厂告上法庭,他认为: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叶轮转动产生的噪声及阴影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影响到了中华鳖的正常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搅”了它们的“幸福生活”,致使电厂附近养殖的中华鳖大批死亡。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技术处委托国家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此事进行鉴定,最终证明,丹东海洋红风力发电厂风机产生的噪声、叶片转动时产生的旋转阴影以及电力设备产生的电磁波符合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对中华鳖的生长没有影响。但判决结果却令人奇怪:案件受理费由倪某承担一半,即1.7万余元,专家鉴定费9.2万元由丹东海洋红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如此,该案得到“圆满”解决。但是,这起案件折射出的问题——“风力发电对周围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和倪某的担忧一样,引起人们的思考。
我省海洋与渔业厅王诗成巡视员认为,风力发电也有污染,比如目前来自长岛风力发电的监测数据就表明,风力发电机组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和休息都有影响。此外,风力发电机高度在一二十米左右,都是“庞然大物”,再加上风机“嗡嗡”作响的巨大声音,迁徙的候鸟不敢降落觅食休息,生活在当地和附近的海鸟纷纷“搬家”,生态环境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相关建设规划即将获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沿海一片染蓝的背景下,一些新兴海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甄别。著名海洋经济学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滨就担心:“蓝色经济区做好了,能够达到、实现我们的目标,可是如果做不好,最后做成的不是蓝色,而是灰色或者黑色。”
根据规划,风能开发是我省未来能源的基础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下,“大功率风电组研制与示范”项目已在青岛近海试验风电场建设。当今资源的日趋紧张、海上风能的丰富、技术的可行性,都预示着海上风电将成为重要的可持续替代性能源。
未雨绸缪,也许才是我们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思路。因为,对于大海,我们一直“知之甚少”,而对于一个新兴事物将对为人类带来无限希望的大海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更是几乎“无法得知”。能源,还是生态?也许我们承受不了这种博弈终将带来的后果。
风力发电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清洁能源,产能高,无污染,可再生,符合世界能源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风力发电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1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5500万千瓦,我国将超越德国与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二大风力发电国家。
山东历来是国内风力发电研究与产业发展重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技部就立项支持在青岛大管岛和小管岛进行风力发电试验。1986年,在荣成建成我国第一座引进机组示范性风电场——马兰风力发电场。2006年,中德合作风力发电项目在青岛沿海建立5套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力发电系统,也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正在规划的长岛西南海域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海上风场建成以后,将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即墨规划的长达60多公里、涉及90多平方公里的山东最大的融风能开发、观光旅游、科研教育和环保示范于一体的沿海“风电长廊”,更是国内海上风电的标杆。
风力发电到底是不是一种“百利而无一害”的新能源产业?英国的遭遇再次拉响了将风力发电对生态环境影响简单化理解的警钟。
近年来,英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作为替代能源,近海被一个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分割”。在英国北诺福克地区临北海海岸,Scira公司将沿北诺福克海岸建起88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如今,在被英国列为遗产保护项目和“杰出自然景观地区”的北诺福克海岸,前来观赏的游客不仅能看到碧波荡漾,还能看到一座座巨大的“风车”。
有人统计,从2009年12月开始,共计41头海豹陆续横尸北诺福克海滩。海豹尸体上遍布深刻的螺旋状刮伤,明显机器所为,死后被冲刷到岸上。英国海洋管理组织已把矛头指向了Scira公司在海岸17公里处所建的谢灵厄姆暗沙海上风电场,因为该风电场的建设活动与海豹陆续死亡时间密切吻合。不过,一旦这个风电场的全部发电机组投入运营,其发电量将能满足近22万户家庭的电力需求,每年将减少近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可是海豹横尸海滩的事实,也使环保人士更加担忧:美丽而蕴含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的海岸是否真的适合建设风电场?从经济效益而言,建设风电场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如何保证它对建设地周围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根据英国法律,每一个建设项目规划必须由相关部门作出“战略环境评估”,然而问题在于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人们却所知甚少。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活动组织人安德烈·法勒说:“难就难在没人对(海里)有什么东西有个足够清楚的概念。”
与风电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难以界定的尴尬相比,发展风电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英国谢灵厄姆暗沙海上风电场第三批风电场建设完成后,将使英国海上风能输出达到4.5万兆瓦,只要其中2万兆瓦能在2020年之前得以输出,就足以提供1400万户家庭的电力需求。
根据相关研究,风力发电场对其周围的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影响。
1998年到1999年,德国科学家在WeserEms地区四个比较大的风场内进行了一场测验,以风机为中心,测验周围1000米范围内幼鸟的数量。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鸟都可以在风场内和风场附近安置下来,每一种鸟类孵化率的密度显示不出风机对它产生什么负面影响。此外,IWFO科学家在在 Niedersachsen &Bremen附近所做的调查也发现,风机对周围动物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这样的研究结果当然令风电支持者高兴,可是果真如此吗?
2002年10月,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与此相关的案子。东港市菩萨庙镇常胜村倪某自1993年开始养殖中华鳖,经营效果一直很好,可是不久,他发现自己养殖的中华鳖不知何故大批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63万余元。同样,常胜村其他养鳖户也陆续遭遇这种损失。经过一番了解后,倪某将附近的海洋红风力发电厂告上法庭,他认为: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叶轮转动产生的噪声及阴影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影响到了中华鳖的正常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搅”了它们的“幸福生活”,致使电厂附近养殖的中华鳖大批死亡。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技术处委托国家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此事进行鉴定,最终证明,丹东海洋红风力发电厂风机产生的噪声、叶片转动时产生的旋转阴影以及电力设备产生的电磁波符合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对中华鳖的生长没有影响。但判决结果却令人奇怪:案件受理费由倪某承担一半,即1.7万余元,专家鉴定费9.2万元由丹东海洋红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如此,该案得到“圆满”解决。但是,这起案件折射出的问题——“风力发电对周围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和倪某的担忧一样,引起人们的思考。
我省海洋与渔业厅王诗成巡视员认为,风力发电也有污染,比如目前来自长岛风力发电的监测数据就表明,风力发电机组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和休息都有影响。此外,风力发电机高度在一二十米左右,都是“庞然大物”,再加上风机“嗡嗡”作响的巨大声音,迁徙的候鸟不敢降落觅食休息,生活在当地和附近的海鸟纷纷“搬家”,生态环境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相关建设规划即将获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沿海一片染蓝的背景下,一些新兴海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甄别。著名海洋经济学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滨就担心:“蓝色经济区做好了,能够达到、实现我们的目标,可是如果做不好,最后做成的不是蓝色,而是灰色或者黑色。”
根据规划,风能开发是我省未来能源的基础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下,“大功率风电组研制与示范”项目已在青岛近海试验风电场建设。当今资源的日趋紧张、海上风能的丰富、技术的可行性,都预示着海上风电将成为重要的可持续替代性能源。
未雨绸缪,也许才是我们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思路。因为,对于大海,我们一直“知之甚少”,而对于一个新兴事物将对为人类带来无限希望的大海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更是几乎“无法得知”。能源,还是生态?也许我们承受不了这种博弈终将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