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关于胶州湾近年结冰现象频繁的报道,向来被人们称为“百年不冻港”的胶州湾,为何变得如此反复无常,且结冰现象频频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感疑惑。胶州湾“冰封”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又该怎样消除其背后隐藏的发展隐患呢?那么,就让我们对胶州湾生态环保问题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和重新再认识。
青岛“母亲湾”
胶州湾位于山东省山东半岛南部,又称胶澳。它不但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胶州湾为德国强租,1914年又为日本强占,至1922年我国收回。
胶州湾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资源宝库。胶州湾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性海湾,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无泥沙淤积,海水终年不冻。湾口为青岛港,是黄海沿岸水运枢纽。它孕育了一个优良的亿吨大港,形成了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带,从而拉动青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围绕胶州湾,青岛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大港口、大炼油、大造船、大旅游、大工业、大物流的建设,成绩显著。故而,胶州湾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湾”。
胶州湾之痛
2009年冬天,胶州湾突然出现冰封,上千条渔船被迫停在红岛以及大沽河沿岸码头。对此,专家表示,胶州湾近几年出现的冰封期与填海造陆、海洋环境恶化所导致的水动力减小有直接关系。由此,胶州湾存在的诸多问题再次清晰地跃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关注。
据《胶澳志》记载,1928年胶州湾面积为560平方公里;目前,胶州湾的水域面积仅占1928年的66%,缩小了三分之一。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工、农、渔、盐等行业纷纷向胶州湾“进军”,对胶州湾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骤然加大,围海造地和各种海洋工程开发致使胶州湾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我国著名海洋工程动力专家侯国本认为,自然变异和人为开发是导致胶州湾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填海工程是决定性因素。
胶州湾海域面积的缩小,对其纳潮量产生消极影响。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说,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河口等注入的泥沙及少量的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涨、落潮,水体交换,几乎全部携带到湾外,胶州湾基本处于稳定平衡状态。1935年胶州湾纳潮量为11.822亿立方米,现在的纳潮量只有7亿多立方米,纳潮量减少4亿多立方米。
受排污影响,胶州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上世纪六十年代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54种,七十年代减到33种。八十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个优势种目前仅剩下一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
专家指出,如果听任胶州湾海域面积继续缩小,不远的将来,青岛港将因为泥沙淤积而成为死港,青岛的经济优势将随之不复存在。一旦填海造地,将永远无法还原,未来的胶州湾——控制填海是重中之重。
吹响胶州湾保卫战号角
百年不冻港胶州湾为什么突然就“病”了呢?
“我觉得跟填海造陆、环境受到破坏有关系。”青岛市人大代表顾少民表示。顾少民从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胶州湾保护问题,几次提议禁止填海。为了保护胶州湾,他已经苦苦奔波了10年。
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左华则表示,胶州湾出现封冻现象与胶州湾的水动力减小有很大关系。填海造成了海域面积的减少,同时也人为改变了胶州湾的水动力条件。填海造地使胶州湾水域面积减少,潮流、纳潮量等减小,淤积问题产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诸多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正由冲刷型向淤积型转变,这种情况是在1966年开始发生的。“结冰肯定也有其他原因,但是水动力减小是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胶州湾怎样才能从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中突围出来呢?
要确保胶州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在于人们意识问题。今后应努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化科普文化知识的宣传,真正提高人们进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针对胶州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加强领导、严格执法,加大对胶州湾的保护力度,加快胶州湾污染治理和填海工程控制步伐;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促进胶州湾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要严格控制湾内工程设施的建设,优先保护好湾内、湾口航运水道的安全,确保胶州湾航运资源永续利用。严格控制胶州湾沿岸的填海工程,加大胶州湾沿岸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
同时,还应加强胶州湾岸线变化对水动力影响的研究。探讨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加强胶州湾岸线变化对水动力影响的研究,对涉海项目水动力影响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用以指导涉海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