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新鲜的名词出现在蓝色经济领域——“海床带经济”。在民盟青岛市委向青岛市委、市政府提交的一份题为《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产业发挥山东半岛在国家蓝色经济区战略发展中带头示范作用》的调研报告中,专家们提出,海床带经济应当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内容,并应重点开发6大类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什么是“海床带经济”
专家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蓝色经济是在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海洋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海岸带经济,主要由海洋渔业、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构成;二是海床带经济,主要由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结构工程与技术装备、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海洋娱乐文化等产业构成。
开发海洋尤其是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资源应是蓝色经济的优先发展目标,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需未来重点开发的四大海洋资源产业和两大技术支撑产业。巧合的是,这六大产业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单词首个字母组合构成了SEABED,即 “海床”。据了解,相对于聚集在沿海陆域上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等传统“海岸带海洋经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一种“海床带海洋经济”,主要涉及“四大海洋资源”产业和“两大技术支撑”产业,即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海上娱乐文化、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和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6大产业。
SEABED:六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第一,海水(Seawater)综合利用产业,主要包括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盐化工、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多数沿海地区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战略举措。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海水综合利用和相关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
第二,海洋能源(Energy sources)开发产业,主要包括一次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一次性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据估计,海洋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地球总储量的1/3;可再生能源包括海洋动力能 、海洋化学能、风能、热能 、生物能等。据估计,我国可开发的潮汐能为1.1亿千瓦、潮流能0.18亿千瓦、海流能0.3亿千瓦、波浪能0.23亿千瓦、温差能1.5亿千瓦、盐差能1.1亿千瓦。
第三,海上娱乐文化(Amusement culture)产业,除传统的滨海旅游外,还包括海岛观光、海上体育、邮轮与游艇、休闲渔业、海洋文化体验等高端娱乐文化产业。2009年从我国沿海港口乘坐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近20万人次,是2005年的20倍。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帆船游艇市场消费规模将达3000亿元,有可能成为海上娱乐文化的新兴产业。
第四,海洋功能生物资源(Biological resources)利用产业,主要指除传统海洋渔业资源之外的海洋生物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微生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近10年来,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市场一直保持在15%以上的年增长率,2010年产值预计将达到4000亿美元。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甲壳素、壳聚糖、海藻酸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总产值只占世界市场份额不足3%。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海洋功能生物材料的开发利用正快速成长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第五,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Engineering equipment)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石油钻井、采油、储油、系泊平台及配套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水下生产系统及其安装与维护,深潜与深海空间站,海底管线安装设备,海洋潮汐和温差电站,海洋监测探测站,海上飞机场等。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我国装备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关键元器件与材料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
第六,海洋探测监测(Detection monitoring)与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海洋航天航空遥感探测、实时在线海底监测系统,集岸站、浮标、潜器、海底长期监测站等于一体的海洋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海洋观测信息的业务化服务等。从总体水平看,我国仍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多数仪器装备主要由美国以及欧盟的一些大公司垄断。不过,我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系统上海示范区等的成功建设,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两大优势支撑山东先试先行蓝色经济发展新模式
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山东具有两大优势:
一是多维区域界面汇聚优势,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占全国1/6,近海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跨越渤海和黄海。南接长三角地区,北邻京津冀都市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日韩环黄海经济区中国大陆的前哨平台。
二是高端生产力要素集约优势,青岛拥有50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机构,23名涉海两院院士和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研人员,拥有海洋科考船20余艘、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在海水养殖、海洋药物、海洋监测探测等方面储备了数百项海洋高技术。
民盟青岛市委建议,发挥山东尤其是青岛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整合力量开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深海监测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为国家储备一批支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通过建设海洋科技成果公共转化平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教育基地,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储备一大批高级人才;申请在山东设立海洋新兴产业先行聚集区,并将山东省重点培育的6大海洋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着力培育我国的海洋优势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