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两城七区”之一
建设中的滨州港海上作业中
编者按:滨州海岸线长238.9公里,境内盐卤资源丰富,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5900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在海洋化工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滨州正在积极抓住“两区”叠加效应,主动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旋律,努力实现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发展。为使读者对滨州海洋化工业有一个相对完整而深入的了解,本期特刊发青年海洋学者、中共滨州市委党校讲师宋建斌的长文,以飨读者。
一、滨州海洋化工业的产业背景与基础条件
资源状况。滨州海岸线长238.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负10米浅海面积300万亩滩涂面积150万亩,潮上带150万亩,宜盐面积9.6万公顷,现有盐田 56 万亩,年产量230 万吨,整个海涂C+D级卤水矿资源储量2.5亿立方米,已有部分盐化工企业开采生产,产盐能力在40万吨左右。
交通条件。滨州北部临港产业园区依托滨州港濒临渤海,省内与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等市接壤,西北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相邻,与国家级大港—黄骅港隔河相望。滨博高速公路北延、威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小营铁路(胶济铁路滨州段)北延工程已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疏港公路一期工程路面主体已完成,德龙烟铁路的德大段铁路项目已开工建设,将与黄大铁路(黄骅—大家洼)连为一体,形成煤炭运输、海洋资源加工与运输的环渤海铁路新通道;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烟台港连为一体,拉近了滨州北海新区临港产业园区与半岛城市群的距离,京津塘经济圈对滨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更加明显。
港口建设。滨州港主要港口位于套儿河入海口,分为海港港区和套尔河港区、鲁北港区。套儿河是黄河入海故道,河面宽阔,自然水深条件好,口内最大水深达18米,有多处深槽可以建设不同等级的泊位。滨州港现有3000吨级码头2个,在建的有万吨级码头引堤工程(入海引堤长15km)和2个3万吨级海港散货码头、2个5000吨级码头;套儿河港区有码头泊位500—3000吨的8个;鲁北港区有3000吨级码头1个,2000吨卸货码头泊位3个,1000吨卸货码头泊位3个。
截至2008年底,滨州市涉及盐化工和海洋化工企业27家,包括山东滨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埕口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无棣正海化工有限公司等,主要集中在滨城、沾化和无棣三县区,总资产67.07亿元,从业人员8700人。原盐年生产能力500万吨,实际年生产原盐230万吨;溴素年生产能力2.5万吨,实际年生产溴素1.55万吨;烧碱年生产能力105万吨,实际年生产烧碱36.53万吨、液氯14.1万吨;环氧丙烷年产能18万吨,实际年产量12.04万吨;环氧氯丙烷年产能10万吨,实际年产量3.04万吨。2008年,海洋化工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利润2.49亿元。
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滨州海洋化工产业整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离子膜碱装置主要引进了德国、日本等国外公司的技术装备,部分企业应用了北京化机厂的电解槽。如扩张阳极电解槽、活性阴极、改性石棉隔膜、三效顺流和三效逆流蒸发等当今在氯碱生产中的一些节能技术在氯碱生产中均被采用,部分企业生产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氯乙烯在新建的企业采用了我国自行开发的大型聚合釜,密闭入料、注水、热加料、微机控制、防粘釜技术等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已被广泛采用。
二、滨州海洋化工业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近年来,尤其实施“北带”开发以来,滨州涌现出了一批化工产业园区,为海洋化工产业成长壮大奠定了基础。
从专业化程度看,,滨州市现有专门的化工产业园区2个,分别是鲁北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滨化工业园。鲁北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规划面积460k㎡,目前入驻的主要化工企业包括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无棣鑫岳化工有限公司、无棣海通盐化有限公司、鲁北盐场、无棣海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大唐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滨化工业园,位于滨城区东部,占地1.65km2,主要企业有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滨化东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滨化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滨州嘉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等。
从地域上看,滨州海洋化工产业主要分布在沾化、无棣和滨城。具体包括山东沾化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8 k㎡。区内拥有山东海明化工和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等知名化工企业。无棣盐化工业园区,位于无棣县东北部(马山子镇东部),规划面积4 km2,拥有埕口盐化集团等10余家海洋化工企业;无棣新海工业园区已有正海生态科技等海洋化工企业落户。
同时,滨州海洋化工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从产业集聚模式看,一是市场创造模式,自滨州实施“北带”开发以来,大量盐田的形成导致原盐市场的发展壮大,为海洋化工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从而使海洋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原盐市场的附近。资料表明,滨州已开发盐田面积142.43万亩,形成原盐产能600万吨。2009年,全市生产原盐320万吨,原盐产量在全省排第2位。二是资本转移模式,即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2006年魏桥创业集团出于接近原盐市场和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选择了盐卤资源丰富的沾化县,投资设立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这开创了大资本渗透到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例,也引发了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滨州北部地区汇聚。
从产业集聚类型看。滨州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多属于指向性集聚,即为了充分利用滨州北部沿海丰富的盐卤资源而形成的企业群体。滨州北部地区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料,便利的市场和交通条件。伴随着“北带”盐卤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不同等级规模的企业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或者生产它们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
三、滨州海洋化工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滨州海洋化工产业尽管取得了以上成绩,但也暴露出以下不足:
缺乏统一规划。企业布局依然比较分散,开厂设点缺少政策的制约,集群优势不明显,原有企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加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卤水化工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如钾镁肥、阻燃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除骨干企业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外,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较低。目前,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业为主,制盐企业海水苦卤综合利用度较低,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
海洋化工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管理、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强的矛盾尤为突出。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多数产品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为此,笔者对滨州海洋化工业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编制滨州市海洋化工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十二五”规划》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在滨州相关规划草案基础上,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引导海洋化工产业健康发展。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氯碱、纯碱新增生产能力;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向海盐产区聚集;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鼓励企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改造现有隔膜法装置和发展高端氯系列产品;加快纯碱装置改造,提高低盐重质纯碱比例,适时、适地进行联碱法的改造;加强氯碱业与煤、油制烯烃产业的结合,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遏制对盐卤资源的过度开发,提高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
优化海洋化工产业布局。以港口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集群。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港口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定位,突出特色,调整和优化海洋化工产业空间布局。统筹规划石化、盐化工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向临港区域聚集。运用工业生态学理念,整合、优化、提升临港化工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环保、信息等公共设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以龙头企业、龙头产品、自主品牌为主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同盟,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列出一批重大项目名单,成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小组,明确责任和目标,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加紧推进项目实施。对于已经列入国家规划和计划的项目,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按照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的思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抓紧再规划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新项目,列入国家规划作为储备。注重集聚效应,实行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财政上予以重点扶持。把重点产品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植具备国内外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联盟和技术中心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发挥鲁北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创新优势,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紧密联合,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争取建立以海洋化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及海洋科技计划向产业联盟单位倾斜。加大技改投入,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面向海洋化工企业的风险投资担保体系,完善财政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民间和企业创建风险(创业)投资公司,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海洋化工科技创新。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消化项目,有关部门要在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
优化高等学校学科结构。按照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定位,结合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等发展重点,明确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任务,着重加强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生物制药等专业设置,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中的作用。建设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共享性实训基地,完善落实公正客观的海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
大力搞好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约发展。一是继续鼓励大企业创办化工园区。继续鼓励滨化、鲁北、京博办好三个化工园区,鼓励配套企业入园发展,实现规模化、生态化、循环化。二是加强北海新区临港化工园区建设。结合环境治理和高危化工企业的搬迁,充分利用北带的地域优势,把新建污染和危险化学品项目尽可能向生态盐化工区、沾化滨海精细化工园、临港化学工业园区集中,同时注意整合沿海园区资源,与鲁北生态工业园、临港化工园和规划中的临港产业园结合起来,实现集约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体系和机制,加快基地、园区软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有关大企业在项目内容的确定、规划、立项、可研报告申报等方面的研究与协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广泛开展政府间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围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和海洋精细化工产业的培育,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度化的互动,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