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地合作,共创共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0年8月成立以来,始终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面向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在海带、对虾、扇贝养殖方面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三次浪潮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性和开创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自院地合作开展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与各创新单元的紧密合作基础上,经过全所职工的坚持不懈和共同努力,院地合作不但提高了研究所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且有效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化,推动了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振兴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适时而动 服务地方建设
海洋研究所在全面进行战略部署中,始终坚持面向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对接国家对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院地合作工作作为整个研究所知识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研究所确立“基础求新求真,应用求实求广,开发求效求利 ” 的基本定位,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为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源头创新,引领我国海洋农业、海洋药物和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并提出“立足山东、辽宁、江苏,辐射全国沿海”的院地合作发展构架。为了落实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工作的发展战略,迅速推动海洋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2003年海洋研究所成立“青岛中科海洋有限公司”,2005年初成立了科技开发管理办公室,使全所的院地合作工作目标更明晰、方向更明确、实施更有效。
注重实效 强化成果转化
海洋研究所紧密围绕院科技产业化目标方向,以“着眼全局、主动服务”为出发点,不断开拓,和谐奋进,努力营造良好的院地合作氛围。
在院地合作具体工作开展上,海洋研究所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研发团队为核心,在与各创新单元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深化和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院地合作工作,注重实效,强调源头创新和系统集成,重视重大成果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对海洋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取得显著成绩。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许多合作成果。例如,在海洋农业方面,海洋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将传统育苗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多项苗种培育技术,科学引进新良种并实现苗种本地化,其中,紫菜种苗工程创建了国内种类最多的紫菜种质库,培养出纯系良种品系10个,推广范围占我国条斑紫菜主产区栽培面积的50%以上,面积超过6万亩,创利税近4亿元,经济效益10.5亿元。在海洋生态和环境监测、保护及防腐蚀领域,海洋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将海洋环境监测的多项技术进行集成,为我国海上石油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安全监测系统。
为推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海洋研究所还积极加强平台建设。孙松强调说:“研发平台是全面开展及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海洋研究所在开展院地合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平台的建设。通过平台建设,有助于推动海洋研究所与地方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展开,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和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立足青岛 放眼全国区域
“立足山东,两翼并举、面向全国、注重实效”,这是海洋研究所院地合作的战略布局。对于这一院地合作的顶层设计,孙松阐释道:“在院地合作中,注重研究与产业相结合,强化科技与需求相衔接,在北方以青岛为中心,辐射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山东黄河三角洲以及半岛蓝色经济区、辽宁“五点一线”、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在南方以南通为中心,辐射舟山、连云港和盐城等地,为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通过这种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社会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松介绍说,在山东,海洋研究所坚持立足山东的基本定位,积极参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建设,同时还积极与各市开展合作,认真作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工作,切实解决目前山东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问题;在江苏,海洋研究所紧密结合苏北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了江苏盐城滩涂贝类育苗与养殖基地和赣榆滩涂贝类增养殖基地,深入开展滩涂贝类健康养殖;依托南通国家级紫菜良种场,开展紫菜种质改良和新型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化;在天津,积极与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合作,联合天津各大院所的科技力量,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发展规划,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东北,积极响应国家“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在东三省重点进行海洋药物和海珍品的深度开发与推广,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行动”及科技部、团中央组织的“百项科技扶百县”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基地辐射 开创海洋特色
早在2003年,海洋研究所就创造性的提出在我国沿海构建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链的构想,旨在形成辐射和拉动效应,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经过近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海洋研究所已在全国沿海组建了以海洋农业种子工程和养殖技术为主的院地合作基地,北达盘锦、南至海南,形成了以黄渤海地区为重点、其他沿海区域并举的院地合作新格局,海洋研究所沿海院地合作基地辐射拉动效益正日益明显,独具海洋特色成果转移新模式初步形成。
对此,孙松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健康、高效、持续发展,在科技成果服务于生产、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起到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通过基地合作,海洋研究所的院地合作也深入发展,合作涉及到成果转让与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共建研发中心等诸多方面,通过基地的辐射,也在地方得到有力的推广,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地方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实现了以项目、人才带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当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全面展开,孙松坚定的表示,面对此发展机遇,海洋研究所全体人员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增强自主创新与跨越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坚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与信心,高举改革与创新的旗帜,深入和强化院地合作,谱写院地合作的新篇章,力争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海洋产业的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周传虎 廖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