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高效,还是生态——“黄三角”如何走出悖论

2010-09-07 18:17:52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8月25日-26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层国际论坛在滨州举办

 

从概念规划走向经济实体


    8月25日—26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层国际论坛在滨州举办。国内外13位高层次专家学者齐聚滨州,从不同角度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进行深入研讨,论坛签订科技合作项目26个,总投资17.1亿元;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4个,外方投资530.6亿元,14家企事业单位与34位海内外博士签订合作协议。
    此前,自去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系列高规格会议接连召开:
    今年4月20日,由山东省国税局与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滨州市国税局承办的“黄三角”开发与税收发展高层论坛在滨州召开,旨在探讨国税部门发挥税收职能,服务“黄三角”开发,推动区域经济税收协调发展。
  4月24日,由山东省金融学会、金融时报社、东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东营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东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东营市商业银行共同承办的以“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东营)开发建设”为主题的2010齐鲁金融论坛暨政银企合作推进会在东营举办,研讨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中心区建设,推动政银企合作。
  6月24日—25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黄三角建设办公室、省商务厅、省贸促会和东营、淄博等黄三角区域6市共同承办的的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在东营举办,以展览推介、经贸洽谈、项目签约、高层论坛等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重要的增长极。
  6月25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论坛在东营举行,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就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金融支持等方面进行深层解读和理论探讨。
8月29日,由山东省社科联、大众报业集团主办,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市社科联承办的山东社科年会专题论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讨会在东营举行,就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研讨。
    期间,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办,山东电视台、齐鲁网承办的“全国网络媒体黄三角采访考察活动”于6月20日—25日进行,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40余家门户网站参与,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而日前出台的《关于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见》规定,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通公路收费将被逐步取消,同时,调整降低通信价格,以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这意味着,黄河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
  一系列迹象显示,“黄三角”正在由概念规划走进区域经济实体。


“高效”与“生态”的天生悖论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带动作用初步呈现。1—6月,黄三角地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0亿元,增长28.6%,增速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黄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首次高于全省);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65.8%,增速高于全省24.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省会城市群、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鲁南临港产业带22个、28个、19.8个百分点。
  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饰背后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人们已经开始对GDP经济进行反思的时代。事实上,早在2009年黄三角开发还未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国内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担忧:“黄三角定位于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与生态两者本身就是矛盾的,在开发的过程中如何统筹高效与生态,使两者并行不悖,这对山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郑贵斌的担忧提出不久,国务院即批准黄三角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国内最后一块未开垦的三角洲处女地,迎来了轰鸣的工业化进程,结束了几千年的静谧。
  “高效”与“生态”并不只是在理论上存在难以绕开的矛盾,而是切切实实地体现在黄三角地区的开发进程中。比如这里保存着几千年的原生态自然风貌,此为亟待保护的“生态”;与此同时,地表之下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卤盐等资源,此为亟待开发的“高效”。这种天然的矛盾体决定了黄三角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今天与未来难以逃遁的宿命。
  不过这种宿命来得似乎比人们想象得更早一些。
2010年的夏天酷热难耐,很少有人注意,在距东营城区正北面约80多公里的渤海岸边发生了两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一是在废弃34年后,东营刁口河重新启用成为黄河“实验性”出海口。重启刁口河的原因则被解释为保护近刁口河自然保护区,黄河水利工作人员发现,在被弃用的三十余年中,刁口河附近海水侵蚀、盐碱化不断加重,植物大片碱死,陆地以每年近8平方公里的速度大踏步后撤,原先林立在陆地上的采油井已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黄河“摆尾”是重启刁口河的另一原因,工作人员在野外勘查时意外发现黄河入海口不知何时向北移动了近3公里,重启刁口河就是要解决黄河“摆尾”难题,将它与清水沟(一直沿用的黄河入海口)交替作为黄河入海口。
  另一件不曾引人注意的事情是,7月22日,东营港迎来了开港以来的第一艘4.5万吨油轮。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东营港将建造一座25万吨“岛式”油码头,新增万吨以上码头达到5个,而2020年,港口年吞吐量将达5000万吨,未来则向“亿吨”大港冲击。4.5万吨油轮的到来意味着东营市打造重化工基地的梦想行将破茧。油轮停靠期间,东营港口腹地不远处的化工工业园区一扫早年的荒芜,呈现出一片鼎沸——笔直宽阔的马路两侧是一道道栅栏和巨大的广告牌,显示出入园企业、化工厂的“圈地”已经初具规模,待建的工地上大型运土车辆来来往往,已经投产的大型化工厂中高耸的烟囱呼呼有声。
  一年前甚至数月前还属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眨眼间轰鸣的推土机已将鸟语花香碾碎,代之以隆隆的机器声。按照规划,东营港经济区最终将达到466平方公里——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开发区将扩容,而开发区扩容就意味着自然保护区要“萎缩”。
  上马“千万吨级”的大炼油是东营市的另一规划。目前,中海油业已完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海油物流园区一期工程立项。二期工程将建设12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及100万吨的乙烯项目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和海洋工程基地。据测算,大炼油项目建成后当年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00亿元,大乙烯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40亿元,后续产业年总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而利税接近100亿元。以销售收入计,这组数字的总和几乎等于2009年东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
  这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高效”。
  事实并非到此为止。因为众所周知,大炼油项目需要惊人的水量。比如青岛石化基地规划用水量约4900m3/h,其中大炼油工程用水量约2800m3/h,石化基地发展项目用水量约2100m3/h。若按此测算,东营大炼油加上配套工程年需水量将超过4000万吨。再加上,地处东营的胜利油田本身早就是一个耗水大户,据介绍,每开采1吨原油,需向地下加注1.3吨淡水,如果加上勘探、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的每吨原油需水1.7吨计算,1吨原油总耗水近3吨。
  在习惯了为石油资源感到自豪的东营,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东营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资料显示,东营成陆时间短,土地碱化严重,淡水资源非常贫乏。加之东营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37.4mm,全市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为296.5m3,是全国人均占有淡水量的10.9%。


“一把必须用好的尚方宝剑”


  与东营相比,黄三角另一核心区域——滨州的步伐似乎稍慢了一些,不过也在紧追慢赶。此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层国际论坛就被滨州官方称为一次“大手笔”。这个多年来素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作为自身发展名片的地市,尽管“高效”与“生态”的矛盾不如东营紧张,但从其各方面动作来看,似乎也难以避免工业化的宿命。
  “如何走出悖论?”这似乎不仅仅是东营和滨州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黄三角区域乃至整个山东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从规划到实践,黄三角开发一直在向长三角和珠三角看齐,并时时扼腕:人家都发展起来了,就剩下我们还未发展。不过,“看齐”的眼光似乎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经济一维视镜。
  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使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经济标杆。不过其背后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也被不断提上议程。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赵华林在一次会议上说:“长江口、杭州湾及附近海域,已成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了!”他认为,近20年来,苏、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集中,沿海和海洋环境压力大,导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杭州湾富营养化程度尤为严重,这种情况不仅导致赤潮的频频发生,而且引起了海域底栖生物的“沙漠化”。土壤的污染更值得重视,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骆永明的一项研究表明,长三角某地区一处土壤检出的有害物竟达100多种。
  跨界污染也正在引起人们关注。有研究显示,长三角核心区域的16个城市中,有14个属于酸雨控制区,江苏南部、上海和整个浙江则是酸雨重污染区;核心区域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已经出现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灾害,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有机肥污染、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水土流失等跨界污染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水土环境共同的“五大杀手”。
  珠三角的情况也不乐观。《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珠江流域及珠江口海域已经连续7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广东省地质局调查显示,珠三角区域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约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属、无机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质重度污染。
  由污染导致的酸雨频频造访几乎使珠三角区域的市民成了“人肉吸尘器”。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珠三角地区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报告》显示,珠三角9城市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以城市自来水为饮用水源,很多受访者表示“有”因为环境污染而感到“咳嗽”、“咽喉炎”、“烦躁”等身体不适症状。
  以“共和国最后一块处女地”自称的黄河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甫一上路就面临着“高效”与“生态”的两难困境。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国内其区域除了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借鉴之外,其背后的问题是否能够给我们以更多的启示呢?
  郑贵斌在近日的一次采访中认为,高效发展和生态保护,本身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但并就是必然相克,国家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山东大胆探索,找到一条环境友好、实现生态化发展的区域发展新路径。
  郑贵斌同时认为,山东需要大胆改革创新,“试就试到叫停时,改就改到红线边”,目的在探索建立一套涉及央地、政企、经济与社会等诸方面利益的协调平衡机制,以微观区域的机制创新为全局范围的改革提供经验示范。“说实话,这个题目不好做,但做不好也就失去其高效生态经济区示范的功能定位,因此,国家战略是一把必须用好的尚方宝剑。”